浙江黄岩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来源 :浙江省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山区经济逐渐被大家重视,人类生存地域也不断向山区扩展,由此引发的山区地质灾害现象越来越频繁.目前国内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地质灾害研究和环境地质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是浙江省最易发生暴雨的中心之一,也是地质灾害重灾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加大,由于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引发了该地区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使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清楚明了地分析黄岩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提出更加准确的针对性治理措施,指导当地政府防灾减灾,本文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
其他文献
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监测与分析是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总结与分析软土地区深基坑监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结合南京某地下停车库深基坑工程,全面总结分析了监测数据及施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期能对同类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起到借鉴作用。以南京某面积为3200m2,开挖深度为14.9m~15.5m的深基坑为背景,结合基坑开挖、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以及设计与施工对监测信息的要求,进行了监测与分析.根
本文从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变形影响的力学机制入手,结合苏州星港街隧道上跨地铁线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对基坑开挖下地铁隧道变形竖向与横向的位移和收敛变形进行时空分析,总结了上覆基坑开挖下运营地铁隧道变形变位的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上部土体的开挖卸荷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隧道变形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其正上方土体开挖卸荷的响应最显著,对围护墙外侧基坑开挖响应不明显;变形以隆起为主,整体呈正态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统一规划纳入到地下隧道空间中,解决了多项城市问题.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一方面可极大地提高地下管廊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节省成本,规避风险的发生.通过从运维管理主体、运维管理内容、运维管理技术方法三个方面全面总结国内外现有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案例和经验,对比不同运维管理制度的优缺点,完善运维管理的内容,指出运维管理的先进
以交通拥堵、空气雾霾和城市内涝为代表的城市病正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健康发展.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解决城市病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解决城市病要依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策略和方法.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上,提出发展地下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建设地下物流系统来缓解港城矛盾,疏解城市交通;在解决空气雾霾问题上,提出利用低密度热源和深层干热岩来解决城市节能问题,减少散煤消耗,缓解空气污染;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以南京市金鹰所街6号地块桩基工程为例,对目前三重管双高压旋喷桩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在超厚、超深砂层中三重管双高压旋喷桩的施工工艺参数、施工管控要点及质量保证措施,并在工程实践中进行运用,经实践检验,成桩质量较好,可在同类地质中推广应用.
传统分层总和法不能解决深基础沉降问题.将Mindlin应力解引入分层总和法中,推导了均布荷载作用下土体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建立了适用于深置矩形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由算例可知,本文方法可准确预估深置矩形基础的瞬时沉降,相比于直接由Mindlin位移解计算沉降,本文方法能考虑土层深度、土体压缩特性等因素对沉降的影响.
反倾岩质边坡是我国大型水利枢纽、高速公路(铁路)工程、矿山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层状岩质边坡.本文提出了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确定了破坏基准面.以嘎夏帕滑坡作为工程实例,利用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了稳定性评价,讨论不同破裂角条件下滑坡的破坏特征.实例分析表明:岩层力学参数对岩层稳定性产生影响,破裂角对岩层岩块的应力影响明显;.存在结构面使得边坡更倾向于向结构面方向产生破坏.
在对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西一村滑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该区域滑坡的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浦江县为浙江省内地质灾害发育较多地区,多年受地质灾害影响严重.本文通过对县内1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统计,分析全县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掌握其发育分布规律,并结合防治技术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提出地质灾害评估、搬迁避让、工程治理、限制等防治措施建议,为避免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为了不断提升本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水平,保障全省"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的顺利实施,省厅开展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平台建设工作.本文主要阐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介绍了平台采用的SOA多层体系架构、云服务、二三维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平台已在全省推广应用,扎实推进了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