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思考--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

来源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外部的改革路径在建国之后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演变,而高校内部始终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和运行效果.通过两种改革路径的比较,以规范政府逻辑、激发市场逻辑、回归大学逻辑和涵养文化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展开思考与分析,提出选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路径,促进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秉持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凸显了教育结构、质量、发展、效益的诸多问题.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位做出的高等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和发展性难题的深层次变革.探究其转型路径,既要把握供需两侧的协同发展,又要明晰供需两侧的不同要求,以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以某民办高校为例,阐述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路径和面临的制度障碍.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内部决策机制;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坚持人才兴校理念,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同时,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求国家完善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补贴制度,落实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和学费收取等方面的自主权.
强化省级统筹,加快做强省域高等教育是建设高教强国的重要基础.在解读高等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强省的构成要素,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服务社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保障条件五个方面构建高等教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2014年统计数据测评发现:在规模上,湖北省符合高教强省“大”的特征,优质高教比例仍待提高;在结构上,理学专业不强,而财经类和文化教育类专业过剩,高职教育仍有提升空间;在科研与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文化育人涵盖精神、制度、行为、环境等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各个工作过程之中,结合某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研究与实践,从文化的高度、用文化的自觉、采用文化的方式系统实施高职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的系统建构,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省城之间布局的协调是实现区域教育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的省域之间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造成了省域之间接受大学教育机会的重大差异,成为当今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尽快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布局直属高校,是解决省域之间高教资源差异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上学机会公平问题,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国家的理想和追求,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并没有成熟的经验来指导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可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同属亚洲文化圈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的多所大学在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迅速崛起,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作为筛选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办学历史只有126年的斯坦福大学,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世界一流大学,被称为:美国西部的“哈佛”.结合《2017年斯坦福大学的事实》的最新数据,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学科、生源、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者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以期我国百年高校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推进湖南两型社会的建设要以思想转变为先导,而为两型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作出回应.在分析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原因的基础上,为配合两型社会的建设,政府应在各层次高校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与市场的积极性,加快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调整,把两型社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质量提升来推进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向平衡态演进.为教育强省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减压阀、润滑剂,美国的第三方组织在保证大学的独立性的同时,保障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根本的保证.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大学联合会对成员院校的影响发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在保证卓越科研实力的同时,还要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积极疏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系,可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资助和支持;建立有一定实力的第三方组织,在促进高校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同时还可确立起一流的
当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由多样化利益诉求所引发的问题体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重新建构的问题.本文从表征、衍变及实质等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