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步电机DTC控制转速与定子电阻双辨识方案的硬件在环仿真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磁链观测器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并给出了转速和定子电阻的辨识率。应用鲁棒控制理论,通过求解双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自适应观测器的常数增益矩阵,使得磁链观测器的稳定性在包括零点在内的足够大的对称区间里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了系统在全速度范围内能够稳定运行。通过仿真和实验,对定子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对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定子电阻的辨识方案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定子电阻的辨识对电机的速度辨识具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其他文献
分析了交交变频技术现状,提出了基于脉冲阻塞原理的交交变频控制策略。通过对传统交流移相调压电路的改造,构建了三相AC/AC系统。根据面积等效原则,采用等脉宽控制方式推导出了相应的占空比表达式。在PSPICE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并利用FPGA编程完成了系统的负载实验。实验和仿真结果完全一致,从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oost变换器的设计。该变换器通过采用两个并联的P-MOSFET(Power Metal-Oxide-Simiconducfor Type Field Effect Trarlsistor)作为主电路开关管,并利用新型的电流源驱动方式控制并联MOSFET的开通关断,达到汽车电源所需要的400KHz、42V的稳定输出。高频状态下,电流源驱动相对于传统的电压源驱动可以减小开关管的
传统的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通过各相电感电流纹波的抵消作用可以减小输入、输出滤波器,从而改善变换器的动态响应性能,但其电压增益较低,且电压应力高,不太适合应用于输入输出电压相差悬殊的燃料电池供电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型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与传统的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相比,该拓扑具有电压增益高、电压应力低、特别足当占空比大于或等于0.5时无需采取任何均流措施就能实现电感的自动均
本文对实际的PWM芯片控制的Buck变换器中的非线性现象展开研究,建立了实际PwM控制芯片的非线性模型,得到UC3842控制下的电感电流的分叉图和Lyapunov指数,进一步得到PWM芯片控制下Buck变换器周期态和混沌态下的频率响应特性。
ITER旁通柜是ITER 整流电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脉冲运行方式,需要多个品闸管并联使用。为了探讨寄生参数对大电流母线均流的影响,以一3个晶闸管并联的母线为模型,运用部分单元等效电路(PEEC)的方法建立简化后母线模型的寄生参数的等效电路。通过仿真分析分布参数对电路均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频的情况下寄生参数对均流有较大影响。
根据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介绍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提出了无电压传感器检测三相电压瞬时值的新方案。建立了系统各部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磁链轨迹近似为圆形,实际转速跟随给定转速效果很好,从而证明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动静态运行性能。基于DSP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包括开环启动及闭环运行等在内的软件编程和调试,还对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系统的设计是正确的,方案是可行的。
建立多相感应电机缺相时的数学模型,对电磁转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 Matlab 进行计算机仿真,将正常运行和不同缺相情况时的转矩波形进行对比,得到转矩的误差波形。最后分析了引起转矩波动的原因。
本文首先讨论了空间矢量同步调制所需的对称性(三相对称,半波对称,四分之一对称),并分析了这些对称性与逆变器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在满足这些逆变器状态条件下,为了克服其他策略中存在的不足,推导出了同步边界策略。对这种新的策略以及其余两种策略分别进行了仿真和谐波对比,通过分析,证明边界策略拥有更低的总体谐波含量,并且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总体最优方案,采用多种调制策略搭配使用的“混合调制策略”从而可以显
电励磁同步电机是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高阶系统。基于复矢量分析的信号流图表示法在简化同步电机模型的同时,直观地描述了电机内部的电磁关系。本文对转子磁链定向、定子磁链定向及气隙磁链定向这三种常见磁链定向控制下的电励磁凸极同步电机进行了基于复矢量信号流图的建模,与常规建模方式相比,模型简单、系统内部电磁关系清晰直观。
本文将空间矢量调制型直接转矩控制(SVM-DTC)策略引入到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中,利用优化的空间矢量组合实现了转矩、磁链误差的精确补偿,同时保证了功率器件开关频率恒定。研究了基于改进电压模型的电励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磁链计算方法以及转子励磁控制方式。最后使用Matlab/Simulink 环境对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