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脊髓水平强啡肽系统探讨艾灸缓解IBS慢性内脏痛的机制

来源 :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合募配穴”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从脊髓水平强啡肽(Dynorphin,Dyn)系统探讨温和灸天枢、上巨虚穴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慢性内脏痛的镇痛机制.方法:采用乳鼠直结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tion,CRD)刺激制备IBS慢性内脏痛大鼠模型.①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i.t.Dyn组、i.t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i.t.k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组、i.t.Dyn+nor-BNI组.i.t.Dyn、i.t.NS、i.t.nor-BNI、i.t.Dyn+noroBNI组,于大鼠出生后第36天分别给予鞘内注射Dyn、NS、nor-BNI、Dyn+nor-BNI.干预结束后,采用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l reflex,AWR)评分作为检测大鼠内脏痛的行为学指标.②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i.t.nor-BNI+艾灸组、i.t.Dyn+艾灸组、i.t.nor-BNI组、i.t.Dyn组.艾灸组大鼠出生后第36-42天接受温和灸双侧天枢、上巨虚穴干预;i.t.nor-BNI+艾灸、i.tDyn+艾灸组,于每次艾灸干预前15分钟分别给予i.tnor-BNI、Dyn:i.t.nor-BNI、i.t.Dyn组大鼠每天同一时间分别给予i.tnor-BNI、Dyn.所有干预结束后,采用AWR评分作为检测内脏痛的行为学指标.③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假艾灸组,艾灸组、假艾灸组大鼠出生后第36-42天分别接受温和灸与假温和灸干预.所有干预结束后,采用AWR评分作为检测内脏痛的行为学指标:采用原位杂交法观察L6-S1脊髓节段前强啡肽原(Preprodynorphin,PPD) mRNA、x受体n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相应脊髓节段byn的表达;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检测相应脊髓节段Dyn的浓度.结果:①在不同强度(20、40、60、80mmHg)的内脏痛诱发刺激下,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AWR评分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i.t.Dyn组大鼠AWR评分降低(P<0.01),与i.t.Dyn组相比,i.tDyn+nor-BNI组大鼠AWR评分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AWR评分降低(P<0.01):在一定强度的内脏痛诱发刺激下,与艾灸组相比,艾灸+ i.t.nor-BNI组大鼠AWR评分升高(P<0.01),艾灸+i.t.Dyn组大鼠AWR评分降低(P<0.01).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PD mRNA、Dyn、κ受体mRNA阳性表达总面积与OD值、Dyn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PPD mRNA、Dyn、c受体mRNA阳性表达总面积与OD值、Dyn含量均升高(P<0.01,P<0.05).结论:艾灸镇痛作用能被i.t.nor-BNI部分阻断,且能被鞘内注射Dyn加强,提示脊髓髓平Dyn系统参与艾灸镇痛过程.温和灸天枢、上巨虚穴促进慢性内脏痛大鼠L6-S1脊髓节段Dyn的合成、κ受体mRNA的表达,提示温和灸通过激活脊髓水平Dyn系统是实现镇痛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探讨多利培南对细菌感染性败血症体内抗菌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对于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以及MSSA,多利培南均有很好的体内抗菌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碳青霉稀类药物美罗培南,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尤益人主任在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配穴以及手法的应用,在治疗疾病中往往穴精力专,收效迅速。下面简要介绍远近配穴法的医理、临床远近配穴法的特点,并列举了部分典型病例。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阐明经穴功能和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已成为了国际针灸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06年,中国国家科技部批准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通过采用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从经穴特异性文献研究、临床评价、生物学基础研究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
目的:回顾1954年至2007年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疾病谱与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有364种。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内脏痛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大量的文献记载艾灸疗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由于艾灸疗法治疗疼痛的科学研究迟迟未获突破,使得艾灸疗法治疗内脏痛在临床的推广和普及受到阻 碍。研究发现:中枢敏化是内脏痛觉过敏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要探索有关艾灸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敏的问题,只有融入生命科学研究中,从内脏痛敏—中枢敏化途径探讨艾灸治疗内脏痛的效应机制是理解艾灸治疗内脏痛机制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脑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经脉脏腑相关的关键点。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分钟组(A组)28例、温和灸40分钟组(B组)28例、药物组(C组)28例.观察三组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三组治疗后比较,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A组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率(92.9%)均高于C组(67.9%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和压痛的个数与程度等症状体征指标,并测定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Uc模型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素、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及结肠黏膜TNF-a、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Uc的效应机制.方法:法用免疫学合并局部刺激方法复制实验性UC大鼠模型,在确认造模成功的基础上,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维柳芬组,每组8只.隔药灸组于天枢穴、气海穴施以隔药灸,维柳芬组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步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艾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艾灸组和安慰艾灸组,分别给予治疗艾炷和安慰艾炷治疗,每次每穴三壮,隔日一次,每周三次,连续治疗六周.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艾灸组治疗3周、6周及治疗后6周随访时WOMAC量表各项得分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