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2013全国儿童保健高层论坛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第四届编委换届会议、第九届全国儿童心理行为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d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试用量表对387名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饮食行为的差异;采用阶层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BMI间的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6个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物喜好和主动进食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层回归分析显示,当排除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影响后,量表6个维度得分与儿童BMI具有相关性(P<0.01).反映食物趋向的各维度得分与BMI呈正相关(β:0.09~0.21),反映食物逃避各维度得分与BMI呈负相关(β:-0.47~-0.36). [结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儿童饮食行为可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女童青春期各种性发育事件的年龄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女性儿童青少年性发育评估体系.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小学
会议
(龂)簋(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5295,第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435页.以下简称《铭图》)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由吴镇烽先生撰文公
期刊
On September 5, 2010, the Exhibition on Huang Songjian’s Ceramic Sculpture opened at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It is the first solo exhibition by this
"一田两主"制现象在苏南地区分布广泛,全面抗战爆发后受到较大冲击。苏南土改中,着力打通原耕农民思想,并兼顾社会经济状况与动员需要,制定折田标准。在对苏南"一田两主"制改造过程中,中共秉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土改过程始终贯穿强烈政治意味,不单纯是经济和技术问题。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段祺瑞的矛盾因孙洪伊、徐树铮的冲突而加剧,府院几近破裂。徐世昌因其在北洋派的地位、资望和影响成为调停的核心人物。黎极力迎请徐,拟以其组阁排段,院方虽对徐无敌意,但为维护段阁而暗中阻挠。徐一面公开声明决不出山,打破府方强其组阁计划;一面运用其影响,协调府院,令政潮症结人物孙洪伊、徐树铮去职,维持段阁,政潮暂平。基于其时北洋派危机和徐的北洋意识,其调停貌似公允,实则偏段,实质是维护北洋派利益。此举虽暂缓了府院矛盾,但影响府院关系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并未改变,故更大的冲突还在以后。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揭示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其社会适应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遵义地区两所中学的267
会议
马彬、许冠三和金达凯,分别出版《郭沫若批判》《新史学九十年》《郭沫若总论》,贬损郭沫若史学.他们的手法有:片面利用大陆学者评郭沫若史学的言论;转换语境,放大郭沫若的"错误";且许冠三书中文献注释有误,金达凯严重抄袭王锦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文献不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目的]调查昆明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体质状况,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及运动能力,从而为提高学龄前集体儿童体质、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昆明
会议
自近代以来,史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已有近200年.史学理论作为一种反思,有助于研究者培养自我的历史意识.史学理论以历史学实践中的主体即史家与读者作为反思的对象,也以融入主体之中的经验与结构作为理论探讨的对象.史学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训练史家的历史思维模式,从而提升历史研究与阐释的效率.为此,其实现方法除了通过学术史积淀与基于情境的文本分析法之外,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一般经验进行反思性训练,也是史家可以获得历史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郭沫若的法家观与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人生遭遇密切相关.郭沫若认可前期法家,认定他们为"国家本位",注重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民利益;但申不害与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则为"君主本位",根源在于二人受道家影响,主张"术治".故而郭沫若激烈批判之.他主张秦始皇采用了韩非子的政治观念,故他区分吕不韦与秦始皇的两条政治路线,批判秦朝政治实为"奴隶制度"的"回光返照".这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内部有关法家(包括申韩、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存在分歧.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家均认可法家推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