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危患者该正常使用他汀类药吗?

来源 :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以来,一些新证据为在低危无症状AS-CVD患者中更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了依据。尽管如此,因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一刀切式的方法是不恰当的。对于评估哪些患者需要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绝对风险估计在这方面的价值是有的。新的证据表明,即使10年内风险低至4%-5%的人群也可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同时,除冠状动脉钙积分以外的其他检测指标可能不太有用。CAC评分可以帮助识别低风险范围内的最低风险患者,然后这些患者可以安全地排除在治疗之外,同时CAC评分还可以帮助识别处于较高风险的患者。此外,临床医生应该告知患者,那些大比例(至少50%)报道患者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事实上和使用安慰剂具有类似的症状,也就是说,他汀药物的副作用可能被过度报道了。为了解决潜在的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问题,N-1试验可能是有用的,并且可能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成功地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受益。
其他文献
在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被疑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了明确诊断或排除ACS而采取的各种检查手段(包括侵入性心导管检查)带来了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传统的心电图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可能漏诊2%~5%的ACS患者.虽然超敏肌钙蛋白灵敏度高,但是特异性略低,导致诊断ACS的假阳性率增高,且需要连续多次采样来明确,进一步增加了相应的医疗费用;而且血清标记物并不能为疑诊ACS的不稳定性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传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影像学评估手段,具有局限性,其二维图像不能准确评价血管壁和血管腔内的结构,为了更好的评估冠状动脉斑块,各种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应运而生.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是最早也是最常应用于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查的技术,它利用末端装配有超声探头的特殊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腔内成像,以评估血管内壁结构和斑块情况.利用红外光和近红外光谱进行成像的光学相干
冠心病患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使其成为医疗负担的重要部分.有创冠脉造影(ICA)和血管重建费用高,而且过度使用时增加风险,因此,控制有创操作的指征很重要.指南建议和通常的实践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无创检查结果来计算先验概率,分层处理:低危患者保守治疗,中危患者作无创负荷试验以评估缺血负荷,高危患者接受ICA.
由于经济制约和对支架置入应用于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合适性关注的增加,冠状动脉生理学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对冠脉压力测量来计算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血运重建优于单纯冠脉造影,PCI联合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然而,却常常忽略了FFR对狭窄部位血流损伤情况的估测是基于冠脉压力评估,有别于对冠脉血流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是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使用传统风险模型(如Framingham危险评分)得到的危险度相似的患者实际上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极大不同,因此,更精确的风险评估方式是迫切需要的。成像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信息。个别易损斑块的识别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定量的全面分析相结合可实现个体化风险评估。
左心室射血分数已成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诊断及其患者管理的首要指标.EF低于45%时能很好地预测心衰患者的不良事件,但这种预测在EF接近正常时不再适用.EF评价心脏功能有一些明显不足:①EF的估计主要基于几何学推测,具有前负荷及后负荷依赖性,在不同的负荷条件下改变显著;②测量的可重复性差;③EF只是心衰患者的单一危险性测量因子;④EF与心衰的相关性可随某些因素发生改变,如高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早期阶段,临床试验常采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进行随访,造影出现再狭窄作为临床试验终止观察的一个条件之一.既往认为采取血管造影术进行随访是合理的,因为对血管成形术中所造成的与血管损伤相关的改变以及血管成形术的晚期并发症(如血管再狭窄)的具体机制及发生率等了解甚少.
近5年来,各国有关胆固醇与脂质控制指南和建议层出不穷,其中包括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胆固醇管理指南,2011年发表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家小组以患者为中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2014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关于全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这些指南提供大量不同信息和数据的差异可
胆固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已经被大量的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所证实,抑制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DL-C)合成的他汀类药物也因其在众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发病或事件风险,而被各种血脂管理指南推荐为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不可或缺的药物.然而,他汀的用药依从性并不乐观.多个研究发现,使用他汀治疗的患者,在开始他汀治疗半年至一年内有10%~30%的他汀停用率
自2013年ACC/AHA胆固醇指南发布以来,RCTs已经提供了评估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信息(包括使用依泽替米贝和烟酸缓释剂的大型临床试验、在高危患者使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时加入拉罗皮兰治疗的临床资料),即这些药物在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对降低ASCVD风险存在的相关益处和危害。该共识解决了目前在通过降低LDL-C以减少ASCVD风险治疗的认知差异,并且这些推荐都是基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