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宗教文化二题

来源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浙江省文史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宗教政策贯彻落实也比较好。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文化的优势,无疑应包括宗教文化这一块的统筹运行和创新发展。本文从区域宗教文化角度梳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源流,并根据多年在上海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经验,思考如何利用依靠宗教教职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宗教研究人员“三支队伍”,用好宗教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其他文献
会议
作者从江南织绣、陶瓷、家具、漆器、文玩、金玉、雕版印刷等多方面,梳理长三角地区晚明以来手工技艺的区域特色与名家流派,分析其全面领先的区域文化背景,认为晚明以来,江南作为全国瞩目的文化高地,手工技艺尤其领先。江南人基于生命自由理想下的创造精神与区域审美,彪炳千秋,光耀万代。
长三角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人文精神。而“海上画派”的形成,不仅如此,更是有海上经济发展作为助推剂。因此,各个时期的外地画家,云集于上海。特别是近、现代,外地画家如安徽歙县的虚谷、黄宾虹,浙江绍兴的赵之谦、任伯年及安吉的吴昌硕,江苏南京的邓启昌、苏州的吴湖帆等有477人[1]。这些画家,往来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或工作或寓居,时而教书育人,时而以卖画维持生机。在商品化的进程中,多数画家以自由职
会议
会议
近年来在长三角的苏州、扬州古城里涌现了众多的私家园林和庭院,它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留住了传统文化,是当今城市更新中一股清新又富有文化气息的新风,是当今新时代值得宣扬的新气象,论文分析了这种造园现象的起因和文化背景,论及了城市政策的支持与措施,建造的运作的机制,并联系到城市革新的理念,赞扬了苏州、扬州的城市新风。
长三角三省一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人灿若繁星之地,一直引领着中国文化迅跑。现在依然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高地。长三角文化的特色是注重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做到文化共振、同步提升、恢弘开拓。为了把长三角文化提到新高度,建议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贯彻“双百”方针,从政治体制上为科学文化事业提供宽松的宜人、宜学的生态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应当发挥知识分子主力军的作用。同时,知识分子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不为浮
海派文化,是长三角地区江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地域共生是海派文化发展的基础,以江南文化为底蕴,海派文化系统是国内外各地区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点。
张元济在文献学研究和中华古籍保护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与长三角藏书文化密不可分。千百年传承的长三角藏书文化的氛围,孕育了张元济,而张元济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使中国藏书文化这一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并引向了现代的崭新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前上海社会流动性已经陷入结构性萎缩,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是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引发的这一社会流动大趋势的受益者。根据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社会流动,形成由“极化效应”向“涓滴效应”的转变,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正在通过政府主导型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利用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质化,使这一地区成为全国现代化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