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拉伸蠕变试验方法研究了树脂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分析了编织结构、编织角和纤维积含量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蠕变性能的影响.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树脂基三维复合材料的蠕变曲线分为两个阶段——减速阶段和恒速阶段.试验结果表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随编织角的减小、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三维五向结构的抗蠕变性能优于三维四向结构的抗蠕变性能.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PAEK/环氧层状体系中,平面接触的PAEK层和环氧树脂层在固化过程中的扩散行为以及最终形成的相形态.研究表明,由于环氧单体与PAEK分子的迁移能力具有较大差异,两者间发生的是PAEK基本保持在原位,以环氧为主要流动相的准单向扩散.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分布的树脂相结构.
在普通镍基电刷镀液中添加纳米SiO陶瓷颗粒,通过高能机械化学法分散处理后,制备出分散均匀、悬浮稳定的n-SiO/N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液.该复合镀液的稳定悬浮时间、镀液中纳米颗粒的含量等指标均优于机械搅拌等其他分散方法制备的镀液,镀液中纳米颗粒表面的ξ电位分布合理.由该复合镀液制备的n-SiO/Ni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层,组织明显细化,纳米SiO颗粒弥散分布于镀层之中,对镀层起到弥散强化作用.
功能梯度材料(FGM)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在许多工业领域中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功能梯度材料中裂纹对平面弹性入射波的散射问题.利用Fourier变换和奇异积分技术,将混合边值问题化为一对对偶积分方程,之后利用比较新颖而且简单易行的Schmidt方法对奇异积分方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材料参数以及裂纹的几何参数等对功能梯度材料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场的影响.
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压壳在低速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始因、扩展机理及破坏模式.用三维8节点非协调单元作为有限无分析的模型,以Tasi-Wu破坏准则、Tsai的刚度退化模型以及一个附加的层间开裂判别式综合考虑层压复合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渐进失效过程.所考虑的破坏模式包括基体开裂、脱层及纤维断裂.渐进失效过程通过逐步降低破坏层的刚度实现.重点讨论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层压复合壳的层间应力作为时间和位置的函数是如何
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和层合梁单元,结合多标量损伤模型和三板模型,建立了考虑基体损伤微裂纹损伤和嵌入分层损伤的复合材料加筋板动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并推导了一种基于Hertz型非线性接触法则的虚拟连接单元模型,以避免在振动分析过程中低阶模态中分层处出现的上、下子板间不合理的嵌入现象;采用精细积分法求解含损伤结构的动力响应.讨论了嵌入分层损伤以及在振动过程中诱发的基体微裂纹损伤的演化对加
本文探索了全厚度缝合的复合材料闭孔泡沫夹层结构的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特性.使用新开发的低成本非热压罐工艺方法——真空辅助树脂渗透(VIRI)制造了碳纤维径编织物面板,闭孔泡沫夹层及全厚度Kevlar线缝合的新型夹层结构.为了比较,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制造了未缝合泡沫夹层和密度相近的Nomex蜂窝夹层结构.完成了落锤冲击试验,用X射线法和剖面断开法检测的损伤来表征损伤阻抗;用冲击后压缩强度(CAI)表征
近年来,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吸能材料.这种吸能结构在保护各种交通工具内部乘员或者重要设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由于复合材料的吸能性能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给吸能结构的选材和设计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作者根据试验结果及相关分析以及基本力学知识出发,得出结构的失效试同吸能性能关系密切的结论,吸能设计应该通过控制失效方式的方法来进行.
本文简要介绍了最新颁布(2002年6月17日)的美国军用手册MIL-HDBK-17F《复合材料手册》,探讨了性能表征对复合材料在结构中应用的作用,概述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具体介绍了MIL-HDBK-17中对国内复合材料体系研究及在结构应用中可借鉴的若干内容,并对我国复合材料性能表征标准化提出了建议.
通过三纺编织C/SiC复合材料试件单向拉伸以及单向拉伸加卸载试验,结合试样断口观察,从宏观上分析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单向拉伸时的力学响应,为进一步描述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奠定了试验基础.试验结果表明,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单向拉伸时,卸载模量衰减与应力呈线性关系,残余应变增加与应力呈二次函数关系.微裂纹主要在编织节点处萌生,沿纤维束界面发生扩展,最终在编织节点处汇合,试样
研究发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泊松比相对于各向同性的均质材料或层合板复合材料而言都有比较大,在有些情况下能达到0.6以上.研究发现影响材料泊松比的因素除了编织角和纤维体积含量之外,纤维束的各向异性程度E/E以及基体与纤维束的弹性模量比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泊松比有很大的影响,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E/E、E/E的值越小,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泊松比v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