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认证机构下消费者对可追溯性牛奶的支付意愿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人重视.在颁布新食品安全法的大环境下,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势在必行.但何种认证系统才能最有效地实施监管,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从牛奶行业入手,研究消费者对可追溯性的偏好,分析不同的可追溯认证机构将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牛奶消费CBC(choice-basedconjoint)问卷调查.在问卷中,牛奶产品被定义成几种属性的集合,“可追溯性(traceability)”为其中的一种属性,假定由以下三种机构提供认证:政府、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认证公司.分析结果采用的是clogit模型(Conditional Choice Model亦称McFadden’s choice model),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消费者对可追溯性牛奶的需求很旺盛,而且与哪种机构提供认证显著相关.其中消费者对政府提供的认证支付意愿最高.但未来随着人均收入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趋向于选择第三方认证公司.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82~2010年全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多次人口普查资料,呈现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的现状,通过时期和队列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农业劳动力人口的底部老龄化、农业劳动力人口非农转移的低龄化.另外,本文继续在省级层面探索了不同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差异性,认为主导原因包括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力的“解脱”作用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拉动性”外流.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农民对此的满意程度影响着该项制度变迁的成败,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作者构建了农户满意度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典型调查分析方法,使用山东省3个县232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借助Ordered Probit排序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情感因素、公平因素、质量评价因素和个体差异影响着农户对社区建设的满意程度.因此,有必
中国最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调整目标是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并分散的教学点,缩减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率,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但是由于多地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使得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给农户家庭增加了教育负担,这与中国减轻农民负担的三农政策取向是相悖的.文章用实证方法,从农户家庭负担的角度分析评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并提出
农地的自由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配置效率的前提.本文基于2000年和2008年6省1200户的追踪面板数据发现,2000年时有21%的农户在流转农地时会受到来自村级政府的管制,到2008年管制比例下降为3%.随后,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发现,村级流转管制显著抑制了流转的发生:相比自由流转的农户来说,受管制农户的转入农地概率要显著低7%,这是管制增加了交易成本的缘故;而且,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模型
本文对花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户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农户更倾向于增加花生生产,非农就业对农户减少花生种植作用明显,但农户个体及家庭经济社会特征的异质性会减轻这种影响;科技示范户、品种满意度及其机械化程度通过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显著提高农户花生生产积极性,花生良种补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由于良种补贴与良种采用存在脱节;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花生生产,但当前农户土地流转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促使消费者追求更高质量的食品,有机粮食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河南381个消费者的调研,文章使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研究消费者对有机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和信任程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的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有机粮食产业发展的建议.研究认为:有机粮食行业发展有巨大潜力,具有更多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消费者以及对有机食品了解较多的消费者,对有机粮食质量关注程度
针对中国乳品消费持续低迷的“困惑”,研究以消费风险感知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居民乳品消费量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近年来乳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提升了居民的消费风险感知度,是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低位徘徊甚至下降的主因;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对国内奶源乳品的消费影响更大,对“元凶”奶粉影响相对较小;且较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风险感知度明显高于较高收入居民,是目前城镇居民乳品消费量下降的主体;中国城镇居民乳品消
家庭农场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是解放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家庭农场的概念、资格条件及登记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重点探讨了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身份、经营范围、经营规模以及登记主体类型等问题.
中国农村“空心化”日益明显,国家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后各地推进村庄整合,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使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本文以江苏省典型村庄为例,分析城乡土地互动政策背景下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的满意度状况,评价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的满意度.结果表明: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上不满意的占21%,一般满意的占32%,满意的占47%,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70,满意度指数为58.86
农业已经成为水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从表面上看,农户过量使用化学投入、不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行为是农业面源的直接原因,然而从根源来讲,农户行为是一系列制度激励和约束的结果.由于人口需求的急剧增加,中国农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较少考虑环境影响.制度环境、农业经营方式、市场的逆向激励等因素都是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问题的凸显,中国在政策目标、政策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在逐步推进农业制度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