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教育与临床研究体会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医药学的教育事业,源于群众之中,源于临床实践,源于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所谓"口传心授"者,教之于"口",确源自于"心"矣.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英明伟大,使中国医药学进入快车道.下面针对办全这次关于举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学术及工作研讨会这一主题,重点从五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建意:一中医药教育学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整体思维观;二中医药办教育形式应当以院校培养与以师带徒相结合;三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西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五如何正确对待中西医结.
其他文献
升清降浊方(SQJZF)即糖脂清复方来源于临床经方,由桑叶、荷叶、丹参等中药组成,具有升清降浊,化瘀消痞的功效,是治疗糖尿病前期糖脂代谢紊乱的有效方剂.已有实验研究表明,升清降浊方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KK-Ay小鼠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有降低血脂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提高脂解酶活性的作用,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观察升清降浊方对实验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补肾药物具有抗衰老作用,中医学认为肾精不足、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传统的滋阴方六味地黄丸、益阳方金匮肾气丸为补益肾中精气的良药,广泛应用于改善衰老症状.为了进一步阐释肾虚衰老之内涵,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本实验在前期建立的肾虚衰老模型的基础上,主要观察滋阴方六味地黄丸、益阳方金匮肾气丸单用及择时合用对肾虚衰老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补肾方药抗衰老研究提供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该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医学、经济和社会课题.梓醇是中药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一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易溶于水,具有利尿、缓泻、降血糖、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葛根素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份之一,为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水溶性差,具有降血糖、抗氧化、保护心肌和脑神经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理活性.由梓醇和葛根素这两种中药单体制成的梓
本次实验建立PTU致甲状腺肿大的大鼠动物模型,在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情况下,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研究海藻玉壶汤对甲状腺增生中特异性基因TPO与Tg的表达情况及意义。以期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为海藻甘草不同配比的海藻玉壶汤与对甲状腺功能改善的关系上提供科学依据。
体外分离的细胞可排除扩散的屏障即神经递质、胃肠激素或药物在组织间扩散的速率不同,兴奋和抑制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结肠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对现行的结肠细胞取材方法加以改进利用,建立了一套方便可行的结肠纵形肌细胞培养方法,为研究结肠纵形肌的病理生理及药物作用提供细胞模型.
本文从中药自身存在的问题,中药加工制作、临床应用等客观因素,以及中药安全事件等方面,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重新审视.中药的毒性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只要辨证正确,药质优良。有效、准确、安全用药的范围是很大的。严格管理,对证用药,加强宣教,教育群众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滥用久服药物,都能很好地防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上世纪历版的中药学教材中,对于中药毒性的论述都是比较简略.一直到本世纪的中药学规划教材中才有了比较详细和清晰的论述.本文针对中药学教材中关于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在中药基本理论的位置进行讨论,建议暂把中药毒性的概念放到章末另作处理为好;中药毒性在中药性能中分出来单列一章进行讨论。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复杂的合成、分泌、代谢、免疫和促血管新生等功能,是构成血脑屏障及神经血管单元的主要成分.由于体外培养的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保留了较多的在体生物学特性,被广泛用于血脑屏障、神经血管单元和脑神经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和改进国内外相关培养方法基础上,摸索出在皮质层碎块中加入BSA吹打匀浆后直接梯度离心获取微血管段再酶消化的方法,培养出得率高、纯
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 (Lemee et Levl.) S.Y.Hu ex Liu],又名美丽红豆杉、红榧、紫杉等,系红豆杉科(Taxaceae S.FGery)红豆杉属(Taxus Linn)植物.本文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南方红豆杉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认为可能与南方红豆杉种子的深休眠有密切关系,但是否对其自身萌发存在抑制作用,种子自身所含抑制物的质量浓度效
本文介绍了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了纳米脂质体和碳纳米管等等治疗肿瘤的纳米工具,探讨了纳米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认为纳米技术的各种优势己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研究且取得重人突破,但是,药物纳米载体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及其在体内的生物降解性等仍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纳米药物开发费用昂贵,评价指标及应用范围的差异较大,故目前尚不能作为常规手段应用于临床,大部分纳米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