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FV感染OFTu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感染引起绵羊、山羊等中小反刍动物以及人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但是针对ORFV致病机制的研究仍局限于阐明该病毒单个编码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策略.因此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利用Illumina/Solexa深度测序技术从mRNA水平对正常OFTu细胞和ORFV感染后OFTu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到致病相关基因,鉴定出在ORFV感染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基因,并初步阐明由其介导的调控机制. 方法:测定ORFV在OFTu细胞中的增殖特点以及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确定了感染病毒后48h和96h的OFTu细胞为Illumina/Solexa测序样品。利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病毒感染OFTu细胞后48h和96h及正常OFTu细胞总RNA。将纯度和浓度合格的样品交予公司进行Illumina/Solexa测序。 结果:从ORFV感染后第48h的OFTu细胞获得1047个上调和366个下调的差异基因;从ORFV感染后第96hOFTu细胞获得1570个上调和982个下调的差异基因;之后,利用Real time PCR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对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代谢过程、应激反应、细胞定位和免疫反应等相关。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抗原递呈和加工、Jak-Stat信号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凋亡反应等相关。 结论:该研究结果将为ORFV的致病机制尤其是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以及利用在ORFV感染致病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靶基因实现对病毒感染的阻断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威胁着养兔业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有重要的兽医公共卫生学意义.为明确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点及其致病机理,本研究通过人工感染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犬豆状带绦虫感染模型和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模型,并采用电子显微技术和病理组织学技术等研究方法对豆状带绦虫、六钩蚴及豆状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同时对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的病理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文献记载,鹅艾美耳球虫只有一代裂殖生殖,成熟裂殖体呈圆形,大小为12~20μm,含15~25个稍弯的裂殖子。本研究发现鹅艾美耳球虫具有两代裂殖生殖,两代裂殖体与裂殖子均较文献的小,裂殖子数量也少。本研究也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宿主细胞的胞浆内,但也有少数虫体寄生于宿主细胞的核内,这与鹅的有害艾美耳球虫(E.nocen)相似。另外鹅的多斑艾美耳球虫也寄生于宿主细胞的核内。关于子孢子脱囊后侵入细胞的过程在
目的: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与IL-21表达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探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ITP的疗效是否与IL-21有关.方法:抽取26例初诊ITP患者及24例健康人的外周血10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
本实验从比格犬的脾脏中扩增比格犬α7干扰素成熟肽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重组蛋白的活性测定,为比格犬α7干扰素的进一步生产和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本实验克隆的比格犬α7干扰素成熟肽基因与GenBank上发表的犬干扰素基因(NM001006654)同源性为100%。序列分析发现目的基因含有较多的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ET 32a-CaIFN-α7转化至表达宿主中,确定最佳诱导条件,在B
本研究探索了一套包括鸡外周血和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刺激增殖培养的实验方法。脾脏细胞和外周血全细胞通过鸡T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初步分离,获得单核免疫细胞,随后采用尼龙毛柱进行二次纯化,获得鸡T淋巴细胞。单独添加PHA,ConA或rchIL2均不能显著增加鸡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rchIL2只有与PHA或ConA结合使用才能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且在相同rchIL2浓度条件下,ConA共刺激效果
绵羊肺腺瘤逆转录病毒囊膜蛋白是绵羊肺腺瘤逆转录病毒(Jaagsiekte retrovirus,JSRV)感染宿主细胞的主要分子,在病毒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获得特异性抗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毒株囊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参照本实验室登录到Genbank中的JSRV-NM株env基因序列(登录号:JQ837489),应用Gamier-Robson方法、SOPMA方法和网络服务器PSIPRE
为了解贵州省各地区布病的流行感染情况及与温度、海拔等环境地理因素的相关性,为布氏杆菌病的预防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特对贵州省各地区牛羊血清样本进行了布病血清学监测.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2010年牛、羊布病检出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各年,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6年~2011年全省牛布病阳性率为7.66%,羊布病阳性率为3.17%和周围省市相比,均显偏高。说明2006年~2011年期间,牛、羊布病在
本文研究三聚氰胺(melamine,MA)对支持细胞的毒性作用,从体外水平揭示支持细胞对MA刺激作用的敏感性及损伤作用特征.结果表明,MA可引起TM4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破坏细胞超微结构,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下调细胞骨架蛋白表达量,表明MA对TM4支持细胞可以产生明显的损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MA的雄性生殖毒性作用的发病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缺失,和脑内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出现路易小体,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目前尚无一种稳定可靠的模型能较好模拟临床症状和病理进程的慢性进程性帕金森病,故本实验拟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慢性进程性帕金森病
目的: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HEV)属于β-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具有典型的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后主要沿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传递,并对神经元造成严重损伤.大量研究表明,脑神经元损伤与凋亡密切相关.PHEV感染是否可诱导宿主神经细胞凋亡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对PHEV诱导神经元凋亡现象进行检测,进而对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以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2a细胞)作为脑神经元的细胞模型,将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