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明代安国所藏《石鼓文》"先锋本"、 "中权本"、 "后劲本"三个拓本属何年代的定性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北宋拓本".然经笔者将三个拓本与十件石鼓原件和其它宋、明、清拓本进行比较,研读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发现这一"定论"至少存在三个疑问:一是"安国三拓"的鼓序、存字、残字及石花的剥沥程度,拓纸质地、拓墨浓淡、剪装拼接所留面积的大小和文字拼接的位置等区别不大;二是安国认为三个拓本是北宋大观年
【出 处】
: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明代安国所藏《石鼓文》"先锋本"、 "中权本"、 "后劲本"三个拓本属何年代的定性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北宋拓本".然经笔者将三个拓本与十件石鼓原件和其它宋、明、清拓本进行比较,研读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发现这一"定论"至少存在三个疑问:一是"安国三拓"的鼓序、存字、残字及石花的剥沥程度,拓纸质地、拓墨浓淡、剪装拼接所留面积的大小和文字拼接的位置等区别不大;二是安国认为三个拓本是北宋大观年间的贡本、赐本的推判有誤.三个拓本原件上只有元、明、清收藏家的鉴赏印,而没有任何证明此拓就是"北宋拓本"的出处和流传有绪的信息;三是将"安国三拓"定性为"北宋拓本"与史实不符,因安国在朱才甫本和"安国三拓"跋言中记载"十鼓斋"中有元或明拓本的史实,故安国"十鼓斋"中藏本有元、明时期的拓本,并非全是"北宋拓本",且"安国三拓"中剪装有元或明代的拓本.安国在跋记中则明确表示, "惟欲求一古拓整本装轴张玩,兢不可得."有的文献关于三个拓本是"北宋拓本"的论据亦相互矛盾.故把"安国三拓"界定为"明安国三拓剪装元以前拓本"为宜.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二篇战国时期魏器铭文,对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的梁十九年鼎铭文中的“(身口)于兹从”和二年州令戈的“命”字经行了具体分析。
战国楚简"五行"是早期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其中包含仁、义、礼、智、圣.但这五类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仁、义、礼大致在伦理的层次上,智、圣则在认识的层次上.这是两种不同的范畴.认知范畴的"智圣说"相当于西方哲学中"哲学"(philosophy)的本义,是值得探讨的.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思孟学派的认识论,与古希腊先哲的认识程度十分相似,都是处于认识论的早期特征,还没有完全与伦理划清界限,甚至还只是伦理理念
己出楚简中有着丰富的“卜筮祭祷”简,表明楚地祈求巫术十分盛行。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楚简所见祈求巫术试做探讨,介绍了祭祀与巫术的关系,分析了楚简中的自然神祭祀和人神祭祀,研究了楚简中的祈求巫术。
本文对殷商至周初时期面像和面具进行系统性分析,将之分为三星堆、江南、陕南和河北四种类型.其中只有河北型面具没有神奇特征,而作常人造型.这类面具出土在河北刘家河、琉璃河以及殷墟遗址中.大禾人面方鼎虽然自长沙地区出土,但应属河北及殷墟类型的礼器.这些面具与殷商礼器的神兽吞噬人头图有关.这些「神杀」献巫之礼的图案,相当于人牲斩首之礼.河北型的面具、神兽吞噬人头的造型,人牲斩首礼,都基于同一个神(秘)概念
盟誓是古代的一种约信行为,《礼记·曲礼下》有"约信曰誓,莅牲曰盟",并且在盟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参盟者按照约定"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通常会邀请神灵进行监督惩戒.笔者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的文字实物,对楚盟誓行为的具体存在状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盟的使用大致分为三种场合: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作为楚国对外扩张的一种方式,盟约双方地位并不对等;法律诉讼中的盟,与诉讼相关的各方要进行盟证,以此确保所述属实;卜
楚文化的西渐,指楚文化由其昌盛的中心——江汉地区向西方地带的推进和传播. 楚文化的西渐,不仅包括从江汉地区向正西、即长江三峡地带及渝东和川西平原的推进与传播,还包括从江汉地区向西北的今鄂西北、豫西南、陕东南和西南的澧水、沅水流域即今湘西的推进与传播。楚文化溯长江的西渐,大概始于西周晚期。楚国对西境的开拓,楚文化的西向推进和传播,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今日中国的陕南、渝东、鄂西和湘西广大地域,而且加速了
战国中期越国被楚国灭亡以后"越由此散",楚国占领吴越地区建江东郡,后又成为春申君的封地,于是吴地被楚文化覆盖了,所以在吴越地区发现的战国后期墓葬都是楚墓.通过对战国后期吴越地区楚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怎样随着人群的迁徙流动而变迁的.
近20年来,考古在三峡地区陆续发掘了一批批夏商时期的巴文化遗址,经考古"类型学"的比较和分析,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日用生活陶器绝大多数都可在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找到它们的归宿.这些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为探索巴文化起源于鄂西、三峡地区的学术观点提供了可靠地实物证据,从而解决了过去学术界在探索巴文化起源时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
本文介绍了川东北地区先秦考古工作简况,对典型遗址进行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先秦时期考古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六安俗称"皖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江淮时间,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本文选取11座出土漆衣陶的墓葬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初步探讨漆衣陶在六安地区的发展情况。六安地区发现漆衣陶的墓葬,其年代自战国中期至西汉晚期,体现了较强的延续性和传承力。有学者指出,漆衣陶器流行区域以战国晚期的楚地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向北到达山东、河北、北京一带,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