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众亲近文化遗产的好去处

来源 :中国博物馆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l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既是实践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也是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还是新时期博物馆履行自身社会责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行动.
其他文献
作为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社会实践重要阵地的科技馆,与学校有暑天然的契合点,科技馆教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促进青少年对知识的全面获取,与学校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将科技馆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科技馆职能的发挥及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立足于一个新角度,尝试将场馆教育特点作为切入点,并通过郑州科学技术馆小班化科学课程的实例对馆校结合
以互动体验为特征的科技馆体现了“玩中学”教育的独特魅力.任由学生自主体验参观是不够的,在展厅探究过程中,辅以“多感官学习法”,即通过对观众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同时创设良好的参观体验情境,可以达到更好的参观体验效果;充分利用展品操作性强、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让孩子们主动体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论文以讲述抽象的伯努利定律为例,除了体验互动展品,利用游戏、
随着社会对科学教育的关注,科技馆所提供的非正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馆校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论文通过分析科技馆教育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展品、场馆活动、学习单、科学教室、资源包、科技竞赛活动、教师培训活动七类资源,提出了到馆参观学习、开发科技馆课程、利用已有科学教室或剧场、租借资源包、参加教师培训活动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科技馆资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馆校合作建议.
随着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方式备受青睐,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在国外迅速发展.国内场馆展品在科学教育上的优势与校外科学教育的特点相吻合.论文对基于场馆展品的小学科学教育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内容设计特色、场馆拍摄科学教育微课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以及场馆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等方面,如何抓好博物馆业务建设,推进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是当前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现就如何加强城市博物馆业务建设做一简要探讨.
城市博物馆是博物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城市社会教育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博物馆建设欣欣向荣的趋势下,城市博物馆应注重用城市的历史个性塑造品牌,充分运用我国实行的博物馆定级运行评估体系的规范和导向,准确把握博物馆发展趋势,为民众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城市博物馆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共通之处,又各成体系.通过换位思考,会发现城市博物馆的实体建筑与社区文化建筑是包含关系.社区文化宣传展示是城市博物馆业务建设内容的一部分.社区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城市博物馆是在保护、收藏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引导社区文化建设.
城市博物馆是每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它立足于一定的社区,也为城市的所有社区居民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城市里数千个社区,设置数千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场所,最为密切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这二者的错位设置,从点到面,相辅成璧,共同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各馆都在积极征集文物,扩充馆藏,都会面临如何收集文物的问题,而李仙根遗函中涉及的文物收藏及其在收藏文物过程中所悟出的收藏原则,仍值得我们借鉴.
2016年,唐山博物馆共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0次,把皮影、年画、扎染等带进课堂.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相比,2016年的活动范围更广,走出了唐山,走进了北京、天津、秦皇岛,给三地的学生送去了一场场关于唐山皮影的精彩的文化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