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综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来源 :第七届江西省肿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评价利妥昔单抗与CHOP联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指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性NHL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与单纯化疗相似,可作为该病目前的首选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肠瘘的阶段性治疗。方法 对1998年至2003年我税收治的12例肠瘘病人治疗结果总结分析,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结果 1例死亡,11例治愈。结论肠瘘病人的治疗有三关,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关、感染关以及营养关,处理好这三个因素是治疗的关键。
会议
目的 探讨Nutrison可否替代大肠癌术前传统术前肠道准备.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20例,分Nutrison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两组病人在术前的一般情况,术中肠道清洁情况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结果术前患者出现乏力、口干、精神萎靡症状发生率:对照组(100%),实验组(0%);术中肠道清洁率:Ⅰ组:对照组(60%),Nutrison组(50%)
会议
目的 分析人胰腺癌组织中bax及bcl-2基因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探讨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且织的bax和bcl-2表达.结果胰腺癌组中bcl-2基因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为35% (14/40)、30% (12/40);而bax基因的表达为65% (26/40)、72.5% (29/40),明显高于慢性胰
会议
作者近几年共进行46例胆道取石术,取石术中出现胆道损伤大出血3例。有2例为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并感染、阻塞性黄疸行急诊手术,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择期手术,太中胆道损伤后涌出血,量为300~ 600毫升,通过压迫第一肝门,结扎肝动脉,胆管内置入导尿管温生理盐水加凝血酶缓慢注入达到术中控制出血效果,均顺利出院。病人凝血机制紊乱,肝内胆管血管丰富,胆道畸形、炎症侵蚀,操作稍不当可损伤胆管导致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会议
目的 探讨拔T管胆漏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8因拔T管所致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8-32d拔管;术前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营养不良2例;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另3例经再次手术行腹腔引流治愈。结论 拔管时间个体化,手术操作规范化;发生胆漏立即行原窦道置管引流,引流不畅,腹部体征加重应果断开腹探查行腹腔引。
会议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至2004年5月共施行1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其中行经典原位肝移植2例,9例行改良原位肝移植,供体肝总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8例,供受体肝固有动脉与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总动脉加用髂动脉与受者腹主动脉架桥吻合,1例肝右动脉与受者胃十二指肠动脉吻合,结果 1例术后30天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再次肝移植,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会议
目的 探讨晚期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晚期肝门胆管癌分别在ⅢⅣⅤ或Ⅵ段行多处肝肠内引流术。结果 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平均生存期12月。结论 裙边式肝肠内引流术是治疗晚期肝门胆管癌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会议
目的 探讨拔除T管后胆漏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了我院6例T管拔除后发生胆病、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8年—2003年的发病率为1.7%,其中合并糖尿病1例,低蛋白血症2例;2例在24小时内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4拔管痊愈;4例经保过治疗成功.结论 T管拔除时间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当延长手术及拔管应规范.
会议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18例重症胰腺炎治疗,生长抑素用思他宁并按6mg/d持续静脉滴注,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有下降。结论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会议
目的:对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自主998至2003年共对24例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术,其中全胃加胰体尾、脾切除6例,全胃加脾切除4例,近端胃加胰体尾、脾切除1例,近端胃加脾切除5例,全胃加横结肠部分切除3例,远端胃加肝左叶外侧切除3例,残胃加胰体尾、脾切除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3.1%、31,6%、15,7%. 结论: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