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技术在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临床研究

来源 :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新鲜白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对32例肺动脉发育较差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行RVOT重建手术。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18岁,平均(7.2±4.7)岁;体重8~46kg,平均(17.6±9.5)kg。病种包括法洛四联症24例,右心室舣出口法四型5例,室间隔完整的重度肺动脉狭窄3例。全组病人动脉血氧饱和度0.78±0.12,缺氧发作3例;X线胸片示右心增大、肺血减少、肺动脉发育较差。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成象三维重建技术(MRA)及术中探查测量等方法明确诊断。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32.11±3.23,McGoon比值1.31±0.18。术中所见均有严重的RVOT及肺动脉瓣膜、瓣环及主干狭窄,其中肺动脉瓣三瓣融合狭窄15例,二瓣化融合狭窄12例,一个交界融合或纤维顶状小孔4例,瓣膜严重纤维化、钙化、赘生物狭窄1例。左肺动脉分支狭窄2例,较大的体肺侧支血管4例。合并其它畸形:动脉导管朱闭2例,Ⅱ孔型房间隔缺损5例,卵圆孔朱闭9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下,右房及RVOT切口,充分切除漏斗部肥厚肌束和增厚的心内膜,完成心内畸形、合并畸形和RVOT跨环补片矫治手术。其中在肺动脉缺损的瓣膜和瓣环区域重建完成后,开放主动脉在心脏跳动下缝合RVOT及肺动脉切口的补片12例。按照病人体重和年龄的标准,并放宽2~3mm,行RVOT跨环补片成形手术。采用一个心包片扩大原有的前瓣叶或重建新的前瓣叶2种技术,完成肺动脉瓣环、瓣膜和瓣膜交界的重建手术,而后自瓣环向下将心包片缝合于RV01’切口两边,扩人RVOT确保其通畅。另取一块下缘稍宽的梯形心包片。从肺动脉瓣环两边向下缝合,直到环下4~5mm处,补片的近侧端缝在RVOT切口心包补片的外面,其宽度稍大于第1块心包补片,远侧端向上扩大至肺动脉分义处或以远。使加宽肺动脉前壁的第2个补片与第1个心包片重建的前瓣叶在瓣环区域内鼓出形成一个较大的新瓣窦,有利于瓣叶的关闭和良好对合。 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和脱机。手术死亡1例(3.1%),为重症TOF伴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术后并发灌注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综合症死亡。术后并发非致死并发症6例治愈,其中低心排血综合症2例,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再次开胸止血、胸腔积液及切口感染各1例。本组生存31例随访4~40月,平均(28.4±8.6)月,心功能Ⅰ~Ⅱ级,肺动脉瓣活动及功能良好,无瓣膜钙化及狭窄存在。PⅠ程度:无或轻微PⅠ17例、轻度PⅠ12例、中度PⅠ2例、无重度PⅠ。1例DORV心内人工血管瓦状补片隧道至轻度残余RVOT梗阻(平均压力36mHg)。无需再次手术及晚期死亡病人。 结论:采用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重建RVOT,手术近、中期效果良好。这种技术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易于掌握,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瓣膜功能的远期效果有待于观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防治方案。方法:分析50例肝移植技术与胆道引流方式对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50例肝移植发生胆漏7例,发生率14%。采用硬膜外导管作胆道引流管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3.7%(1/27),显著低于”T”型管的胆漏发生率42.8%(3/7)和小儿细吸痰管胆漏发生率50%(2/4)(P=-0.005)。7例胆漏,6例治愈,l例死于胆漏腹腔感染。结论:(1)小直径直管胆道引
目的:目前培养细胞和组织的方法多局限于二维培养研究,三维培养因没有理想的支架材料而进展缓慢,本研究旨在探讨Atelocollagen胶原支架在三维培养心肌组织中的生物相容性,寻找二维培养心肌组织的条件和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选用新生1dSD乳期大鼠10只,无菌条件下剪取心脏,放入预冷无Ca2+、Mg2+的Hanks液中清洗三次,洗净红细胞,将心室肌剪成大小约1mm3的组织块,用酶消化法(0.125
目的:探讨口服Ⅱ型胶原(type Ⅱ collagen,CⅡ)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的治疗作用及对大鼠外周淋巴器官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人鼠从模型,观察口服CⅡ对大鼠从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外周淋巴器官IL-2水平的变化,并用透射电镜法观察有关淋巴器官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建立了从实验动物模型,治疗组淋巴器官中IL-2水
本文阐述了研究脑动脉硬化狭窄解剖学特点的临床意义,探讨了脑动脉颅内段狭窄易发部位的解剖学特点,并讨论了脑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探讨在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量、不同分布及骨水泥向椎间隙渗漏等状态下,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L4~L3,建立L4-L5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的有限元模型。模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不同分布特点,观察不同压力方向时,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变化。结果:不同的骨水泥量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不大,但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和骨水泥在椎间
神经干细胞(NSC)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种分化满能的细胞,是脊髓损伤(SCI)后再生修复的理想材料和基因载体。本文探讨了lentivirus介导分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基因工程NSC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以期为SCI后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以及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factor-3,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胚NSC,用同时携带NT-3和GFP的lentivirus转染构建工程化NSC;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
目的:探索利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修复人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将培养的hNSC植入脊髓全横断wistar大鼠损伤局部,并设DMEM-F12培养液注射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了解双苯亚甲胺(Hoechst)标记的移植细胞在体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体外扩增人量hNSC
目的:探索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为SCI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一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徒,用NF-2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tar火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剑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阴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