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j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及倒"L"形接骨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12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7岁-58岁,平均年龄40.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Ⅱ型2例,Ⅴ型3例,Ⅵ型7例.其中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例.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介入科护士对疼痛的认知程度,提高护士对肿瘤介入患者疼痛的护理能力. 方法:2015年8月-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调研护士22人,通过发放KASRP(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问卷,了解护士对应具有的疼痛知识和技能认知程度. 结果:护士疼痛认知程度评估的柏拉图数据显示缺点数共1504.疼痛的基本概念缺点数12,占1%;疼痛的评估原则缺点数262,占17%;其他相关因素等方面的缺点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0月-2015年4月共23例行经口咽寰枢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1-49岁,平均年龄39岁。
目的:比较CT引导下髓核成形联合神经根注射术与CT引导下经椎间孔腰椎硬膜外注射术在治疗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根侵犯性腿痛患者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06月在我院治疗的总计300例患者,MRI检查显示为轻、中度椎间盘突出,伴随神经根侵犯性腿痛。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CT引导下髓核成形联合神经根注射组(N=150),CT引导下经椎间孔腰椎硬膜外注射组(N=150)。
OBJECTIVE: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commonly used for upper lumber burst fractures.The direct decompression remains challenging with thi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he objective was to 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radiological,and functional outcomes of a subscapularis transthoracic surgical approach and a posterolateral A prospective,consecutive c
目的探讨影响距骨骨折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距骨骨折患者26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择期手术14例,急诊手术7例。加压固定19例,克氏针及普通螺钉非加压固定3例。
目的:卧床休息一直被认为是深静脉血栓管理的基石,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早期下床活动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方法:以"骨科"、"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制动"、"移动"、"下床活动"为关键词检索了考克兰图书馆、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六家数据库,纳入了标准抗凝治疗下,有关早期下床活动与卧床休息对骨科患者深静脉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修复系统结合Outside-in技术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我院采用关节镜下FAST-FIX修复系统结合Outside-in技术修复半月板损伤患者85例,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均为体部损伤或者体部伴后角损伤,损伤区域为红区损伤及红白区损伤,所有患者均应用FAST-FIX结合Outside-in技术缝合半月板损伤区域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路径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康复治疗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伤程度的分级(ASIA)对患者进行分类.男30例,女10例,年龄10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42.5岁.
Objective To asses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ree contiguous segm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artific-level cervical disc disease is currently widely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