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孔镜置管偏移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jia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工作套管偏离靶点的方向、原因和对策。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02例使用Maxmore骨钻式侧后路椎间孔镜的患者进行总结。通过查阅手术记录,术者手术心得手记,术中C型臂图像和术前术后CT图像,分析偏移的方向和原因。通过随访记录查询术前术后VAS和JOA评分变化。结果:102例中,有15例发生偏移,腰3/4 3例,腰4/5,9例,腰5/骶1 3例。内侧偏移3例,外侧偏移9例,向上偏移1例,向下偏移2例。偏移的原因为有以下几种:(1)过于自信透视监测次数不够。(2)体位摆放不标准,有旋转。(3)插入初级扩张管时没有严格遵循导丝的方向,致使导丝折弯。(4)尖锥(Tomshidi Ⅰ)刺入点偏腹侧或背侧。补救方法:向上下偏移者通过旋转推移技术纠正,并达到靶点。向内侧偏移者,也予以转管和推移办法,也可重新到达靶点。向外偏移者中4例通过环锯进一步扩孔抵达靶点,5例原位进入盘内减压(Yeung氏技术),其中3例因疗效欠佳而再次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减压。术前两组VAS和JOA分数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准确置管组VAS和JOA评分均优于偏移组。结论:置管偏移多发生向外偏移,多数可以通过旋转和推移技术到达靶点,向外偏移者,可使用转棒推移技术,如仍未达靶点,应进一步括孔后抵达靶点。
其他文献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多来源于外侧韧带的陈旧性撕裂,亦有由于腓骨肌腱脱位、半脱位或肌腱撕裂以及腓浅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本体反射紊乱引起,极少患者系由于神经原病或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所致.本文所述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特指距腓前韧带和/或跟腓韧带的陈旧性撕裂.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厚2~2.5mm)、跟腓韧带(厚3mm)、距腓后韧带,而距跟外侧韧带(越过距下关节)是位于距腓前韧带和
目的 探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自制疼痛患者评估表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骨科2013年4月-10月,骨科新入院患者及术后疼痛分值达B分的44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干预组225例和对照组222例,干预组即对疼痛患者2小时内应用疼痛患者评估表进行疼痛评分并给予及时的干预措施,对照组即对疼痛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但未采取相应措施.24小时后复评,比较两组疼痛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以及不同文化水平运
总结1例腘动脉损伤合并骨折患者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的护理体会.本例为外伤后至膝关节脱位、髌骨骨折、交叉韧带损伤及腘动脉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复合伤,其病情复杂,手术操作精细,护理中的每个环节的疏漏都可影响手术的效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重点掌握术后的病情观察要点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血管移植术后的护理,对提高移植血管的成活率和降低患肢的截肢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二十天的观察与护理,患者伤口愈
目的 比较机械后处理与他克莫司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 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IR)组、机械后处理(MP)组和他克莫司后处理(TP)组.IR组在脊髓缺血20 min后行再灌注;MP组在再灌注即刻行30s再灌注/30s缺血,3个循环,余操作同IR组;TP组在再灌注即刻经左颈总动脉一次性注射他克莫司0.5mg/kg,余操作同IR组.再灌注1、3、7d应用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1(-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大鼠股骨头骨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探究股骨头坏死形成与应用糖皮质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20只SD大鼠,雌雄各一半,分为激素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激素模型组肌注醋酸氢化可的松,每周两次;对照组应
目的:探讨肢体毁损伤的患者截肢术后的临床与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均行急症截肢,共19个肢体,其中前臂4例,上臂2例,小腿6例,大腿6例,骨盆离断1例.皆为Gustilo ⅢC型或ⅢB型损伤,术中15例输入全血或者红细胞悬液,占74%.术中均给予胶体以及晶体扩容,除前臂毁损伤外其余均采用全麻,手术时间1.2~3 h..术后采取心理特征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病情监测、疼
目的:探讨术前疼痛干预对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6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术前给予疼痛相关知识教育,术后疼痛控制及疼痛镇痛药物相关知识教育,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前疼痛干预.观察量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本院2015年5月-2015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6例,男性5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45.2±5.6岁,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双侧手术时间间隔是否大于30天)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回顾2015年我院骨科双侧股骨头坏死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两侧关节置换手术时间间隔是否大于30天分成2组,每组各选9人,其中A组为两次髋关节置换间隔大于30天组,男性5人,女性4人,年龄25-68岁,平均45.9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48天-191天,平均122天;B组为两次髋关节置换间隔小于30
目的:目前尚缺乏有效模拟临床脊髓慢性受压过程的动物模型,现有的椎板下植入亲水性膨胀材料或基因敲除的自发韧带骨化大鼠模型,均存在造模过程副损伤大,以及压迫程度和进程无法人为控制和个体间压迫程度差异较大等缺陷,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微创且压迫过程认为可控的造模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向椎管内硬膜外置入可扩张球囊导管,经体外控制导管扩张程度和速度,从而模拟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的实验方法。
目的 报道膝下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2例高能量多发伤患者,均为多发伤伴胫骨平台严重粉碎骨折,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出现小腿上段皮肤坏死、感染、钢板骨外露,皮肤缺损面积:5~7cm×6~10cm; 骨缺损:4cm×4cm×6cm.创面经反复清创,生理盐水冲洗;载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治疗骨组织感染.VSD持续负压引流,至创面清洁后,设计膝下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合文献复习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