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认同浅析

来源 :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认同是个体(自我)在与社会(他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概念的建构,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影响和相互塑造.教师的社会认同即建立在"教师"这一社会身份上的对自我意义、价值的建构.教师的社会认同危机是其自身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
其他文献
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其内涵就是认真、刻苦、创新创造、不投机取巧、精益求精.从春秋时期的鲁班到现代的高铁科技,无不体现出这种优良的工匠精神.本文从职业教育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其培育建构,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建设性观点.
从本体论或伦理学视角来定义德性都窄化了德性的内涵.德性应该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力量与道德性在关系中的统一.教师的本质规定性在于教书育人,将教书育人的本质力量在师生关系中道德地展现则是教师的德性."能教"、"会教"和"道德的教"是教师德性的三个方面.合格教师的德性特征在这三方面表现的特征具有保守性、控制性和专制性;而优秀教师为开放性、灵活性和民主性.
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教师群体,我们的学校能发展到今天,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由于我们一直以来重视教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建设,我校先后被评为区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区巾帼英雄示范岗、区规范收费学校、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如今,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的绝对主力,高校能否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们是决定性因素.当前,总的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是,部分青年教师也出现了师德失范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忧虑.从道德形成的机制来看,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失范与师德教育机制、师德宣传机制、师德评价机制、师德监督机制以及师德内化自律机制的不完善存在内在联系,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此相关的师德形成机制,从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自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了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即政治性、时代性与目标性"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从业之本,也是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之魂: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激烈思想碰撞的多元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只有强化思想引领,才能把"立德树人"思想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相比较于其他社会职业,高校教师理应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然而,据现实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并不鲜见,这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失范等.从伦理层面分析,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等只有通过高校教师的伦理层面方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且道德品质与道德实践二者并不线性相关,因而伦理动因是导致高校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
当前,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应当建立怎样的伦理关系,已成为我国教育伦理或教师道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了教育好学生,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处理与学生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生家长的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从目前的道德实践状况出发,深入探讨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伦理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处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惩戒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然而,如何以惩戒之善实现教育之善对教师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就需要细究惩戒之善恶,并在伦理和教育的维度上进行区分.根据惩戒教育效果的不同,可以将惩戒分为教育性惩戒、非教育性惩戒和反教育性惩戒.而想要将惩戒控制在善的范围之内,就必须遵循其应有的边界——底线意义上的法律边界,道德层面上的伦理边界以及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边界.除此之外,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实现惩戒之善,还需要教师做
乡村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幼儿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乡村幼儿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乡村幼儿教师,而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关注乡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促进国民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高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着利益取向片面强调为当前经济发展做贡献,忘却了高校的社会担当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等问题.为此,高校要固本强基的基础上全面发挥各方面职能,同时超越眼前利益的局限,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培养高校教师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伦理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