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

来源 :2011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in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的基本原理。对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的出现以及推广应用进行了详细叙述,指出了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亟待解决的若干数学问题。
其他文献
利用689nm激光实现了锶原子1S0-3P1跃迁的冷却和囚禁,即红磁光阱(MOT)。主激光器锁定在高精细度的参考腔上进行线宽压缩,压缩后的线宽约为150Hz,从激光器注入锁定在主激光器上。通过时序控制,被461nm激光预冷却和囚禁的锶原子转移到红MOT中,用飞行时间法测量原子团的温度低于5μK。
采用自行研制的698nm Littman结构准同步调谐外腔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通过单模保偏光纤将其引导到隔振平台上,以高精细度低膨胀系数的F-P腔作为短期频率参考,采用Pound-Drever-Hall方法,通过反馈控制电流和压电陶瓷,把半导体激光器锁定到超稳腔上,实现其线宽压窄和短期频率稳定度的提高。建立的两套系统的初步拍频实验结果表明,激光线宽压窄到十赫兹以内,秒级频率稳定度达到10-15量
利用单块折叠F-P腔通过光学反馈的方法获得kHz线宽的新型689nm外腔半导体激光器。实验中使用单块折叠F-P腔替代传统Littman结构外腔中的反射镜。该新型外腔半导体激光器与一台窄线宽参考激光拍频,测量得到该激光器线宽为6.8 kHz。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2008年建立了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系统,并加入了欧亚比对链路。本文介绍了NIM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系统的建立、运行情况,并分析了比对结果。结果表明,平均时间为1天时与PTB、NICT及TL比对的频率稳定度达到10-15量级。
本文基于原子钟钟差的Kalman滤波器模型,提出了一种原子钟实时异常监测算法,对算法原理进行了讨论,并利用IGS精密钟差数据,对算法进行了性能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原子钟的异常情况(包括单点相位跳变与连续相位跳变)可以进行有效监测,同时还可以完成异常数据的剔除与替换,并且具有较小的替换误差。该算法具有显著的实时性,可以应用于星载原子钟的实时异常监测中。
卫星、长波、网络作为授时体系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共识。本文提出量化分析长波抗干扰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尽快查明长波服务区域,提高新增台站使用效能;科学拟制长远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建设;加大通用接收机研制力度,为系统推广应用奠定基础;高起点开展增建台站技术设计,努力提高系统自动化管理水平;注重配套建设成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原子钟运行情况十分复杂,为了有效地进行钟差预报和更好的反应原子钟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灰色模型和ARIMA模型的组合模型来实现钟差的预报,并给出了灰色模型和ARIMA模型进行原子钟钟差预报的基本思想和预报模型。利用组合模型更精确地把握钟差序列复杂细致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逼近钟差序列。为了验证该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利用原子钟钟差数据进行钟差预报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
采用GPS或卫星双向比对技术实现的远程实验室原子频标的准确度比对,其精度可达10-15/d。本文介绍采用光纤对高稳频标进行传输与分配的系统建立以及注意事项。为在高精度原子钟比对过程中,避免恶化频标的精度和稳定度,提出建立高稳信号的传输方法。
有效地降低和改善原子时的不确定度是原子时准确度和稳定度提高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根据地方原子时尺度产生的原理,分析研究了不确定度评定在地方原子时与国际UTC比对的时间偏差、稳定度和准确度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对评价地方原子时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和使用价值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并对降低和改善不确定度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能量传递和输出波形的形成的角度,讨论了长波授时天线-四塔顶荷倒锥天线同电子管发射机和固态发射机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长波授时天线的不足和固态发射机对天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