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林外地温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研究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_t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温是森林气候的重要指标,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多年林外和林内的地温资料,对研究较少的地温长期变化趋势开展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生态气候功能,林内外年平均地表温(0cm)差异为2.4℃(年平均最高温地表差异为13.4℃,年平均最低温地表差异为3.4℃),干季的林内外差异大于雨季;年平均地表温具有的增温趋势(林外:0.10℃/10a;林内:0.17℃/10a);增温趋势干季强于雨季,林内大于林外。结合气温的变化趋势,可以认为:地温的总体水平上升,地-气温差、林内与林外的地温差缩小。地温的升高将加速土壤呼吸速率,进而影响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碳平衡;地温和气温的上升趋势也预示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海拔将升高。
其他文献
航空报、危险报、重要报的编发是日常测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本文通过对其中相似电码组的分析、归类,简化了记忆要点,对测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本文针对GRAPES3DVAR同化模块,通过对比分析9210系统和区域中心自动站传输数据库(AWS)数据中的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数据中少部分大监站站点信息存在较大偏差,需要进行查实订正;能够直接用于模式同化系统的地面观测数据主要为大监站数据,AWS数据是同化地面观测资料的重要补充,以选择同时提取两种数据的观测资料为最佳方案;区域站数据由于其缺少对气压的观测而不能直接引入模式同化系统。
分析自动站与人工观测资料的差异和特征,了解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保证自动站的单轨运行,提高气象要素气候序列连续性以及气候统计的可靠性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最高、最低气温,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自动站与人工站数据的差值规律及特征,探索其原因,提出措施。本文主要对重庆市江津气象观测站2007年1~12月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最高、最低气温,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自动站与人工站数据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总
以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17个气象站点1960年以来的月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气象学与生态学的学科交叉知识,按气象站点所在地区属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作为生态地理区划分割,统计气象站点的月、年降水量数据,在Matlab等软件的支持下,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各区之间的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在25-32年时间尺度上,四个区的降水均有较明显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最西部的极度干旱地区,降水稀少。随着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农业用水也逐年增多,缺水、水质恶化的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针对目前阿拉善盟吉兰泰地区玉米生产用水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利用PRECIS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结合CERES-Maize作物模型,分析2080s时段A2、B2情景不同供水条件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并通过模拟分析产量水分利用率,提出以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科学合理的灌溉水的利用方
利用1961-2005年塔里木盆地边缘14个测站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温度和风场资料,分析了盆地4月气温变化和周期特征,及4月气温极端偏低(高)年同期500hpa月平均环流和高度、温度、风场的距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除个别测站外4月缓慢增温。最高、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在盆地北部较接近,而在南部差异较大,是4月气温日较差盆地南部大于北部的原因。最低气温上升对盆地4月增暖的贡献要大
针对新疆天山西部伊犁、博州三大山体北坡云杉上树线树木年轮资料,采用区域曲线、负指数曲线、样条函数三种不同生长去趋势方法,研制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不同采点和树轮去趋势方法对树轮宽度年表在不同频域的相关性及气候信号的影响发现:⑴采点间的距离和是否位于同一气候区是影响云杉上树线树轮宽度年表间相关性的首要因子。三个采点间的树轮宽度变化,在高频变化方面最为相似,低频变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表明它们在揭示和重建大范
相关计算表明,位于塔克拉玛干西北边缘沙漠-绿洲-山地过渡带的阿克苏河流域英阿特河树轮标准化年表与该区域4-7月的沙尘天气日数相关显著,单相关系数高达-0.527(α<0.0001),分析认为利用树木年轮重建阿克苏河流域历史时期沙尘天气日数是可行的,并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吾力街力克和英阿特河标准化自回归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阿克苏气象站过去611a的4-7月沙尘天气日数,经多方面验证,表明其
根据1975年-2004年来中国616个气象基准站逐日气温、降水量、风速和辐射的历史资料,对我国近30年的的气候变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站点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都显著升高,风速呈减少趋势。而降水量,辐射量各地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中国中部、东北的东部及东南沿海降水有减少趋势,内蒙古中部及新疆西部、江淮地区则呈增加趋势。辐射因子在黄土高原、内蒙古、西南地区等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气候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利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勐仑气象站的长期热量因子(包括气温和地表温)资料,分析西双版纳地区长期的变化趋势及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讨论其对大区域尺度热量变化的响应以及其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地区自1960年来,年均气温上升0.133℃/10a,年均地表温上升0.065℃/10a,相对全国总体的增暖速率而言较缓。热量上升主要与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