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和qnr基因检测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细菌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喹诺酮的作用靶位改变和主动外排系统可导致喹诺酮类耐药,近年又发现了由qnr基因决定的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为研究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qnr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喹诺酮类耐药株中的存在情况,我们在2005年9月-2006年3月,自哈尔滨市四所医院收集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31株,常量肉汤稀释法确定细菌对环丙沙星的MIC范围是<0.061μg/ml-64μg/ml,MIC<,50>为D.25μg/ml,MIC<,90>为16μg/ml,74株MIC≥4μg/ml,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2.0%;应用K-B纸片扩散法筛选对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呈中介或耐药的菌株130株,以qnr基因特异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有2株检测到qnr基因,检出率为1.54%(2/130),2株qnr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均为0.25μg/ml。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已出现质粒qnr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5月底在华西医院住院的109例HIV-Ab初筛阳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女性感染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性接触传播占24.8%,血液传播占11.0%,静脉吸毒占8.3%。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80.7%)、消瘦(56.0%)、咳
我省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对苛养菌或少见菌的分离鉴定水平普遍比较低,而近年来这些细菌引起的各类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临床感染标本中重要病原菌之一,为提高我省各实验室苛养(或疑难)细菌的分离鉴定水平,我们在微生物室间质评活动中注重发放一些苛养(或疑难)细菌。通过这种形式的督导,我省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苛养菌的分离鉴定水平明显提高。这项活动今后将更加深入。
目的: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46株粘滑口腔球菌进行系统鉴定,试图建立一种简便的鉴定粘滑口腔球菌的方法,并了解其对临床常用的10种抗生素的耐药特性。方法:常规方法分离菌株,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的生化鉴定,同时采用K-B法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参考最新NCCLS标准中葡萄球菌的药敏判断标准进行判断。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246株粘滑口腔球菌,该菌菌落大多牢固粘附于血琼脂平板上,灰白色、不溶血,镜下多
目的:研究从患儿颌下淋巴结穿刺脓液中分离的纯G+棒状样杆菌的生物学地位。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细菌,并做生化反应。提取细菌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目的基因并测序。结果:分离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与生化反应与藤黄短小杆菌基本相同,16S rRNA基因长1387bp,与藤黄短小杆菌16S rRNA基因相似度达99.7%。结论:通过生化反应和16S rRNA基因的序
目的:探讨梅毒与艾滋病病毒(HIV)检测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从而了解住院患者梅毒与艾滋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方法: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TP-ELISA)、ELISA法HIV(1+2)抗体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对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3月-2007年3月8630例住院患者,年龄8时-80岁其中男性4700例
目的:评价ARDRA和blaOXA-51-like基因在不动杆菌鉴定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不动杆菌属细菌40株,表型鉴定后用PCR方法扩增bla基因,同时进行扩增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即ARDRA。结果:表型鉴定结果与ARDRA分子鉴定结果进行对比,符合率仅为45%,鲍曼不动杆菌bla基因扩增阳性率100%,不动杆菌属其它种blaOXA-51-li
目的:评价含64μg/mL头孢噻肟的Chromogenic产色琼脂在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中的作用。方法:以CLSI推荐的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结果为标准,评价含头孢噻肟Chromogenic产色琼脂在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菌株鉴定采用API条。结果:在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260株大肠埃希菌和28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CLSI推荐的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产ES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院内感染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外科重症监护室是院内感染重灾区,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选择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监护室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9株非重复Pa,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提取β-内酰胺酶进行三维水解试验及等电聚焦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活性;用PC
目的:探讨本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分布规律。方法:用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确定临床标本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2株,用Etest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用TEM、SHV、CTX-M-1、CTX-M-2、CTX-M-9组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
目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在世界范围出现并不断增加。31株MDRAB于2005年1月~8月间,分离自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应用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细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Δ1一sull),1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l1),和质粒介导喹诺酮举耐药基因。并收集临床料讲行回顾性分析。31株MDRAB中有3株(9.7%)对22种试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