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研究

来源 :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67508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虎洞窑址位于杭州市万松岭南风凰山东麓,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在1996年至2001年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了宋、元两个时期的遗存,发现了龙窑、素烧炉、作坊等遗迹,还发现了南宋时期的24个瓷片堆积坑,从中出土的瓷片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工艺水平。[1]经过考古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关于老虎洞窑址南宋时期的遗存就是文献所记载的修内司官窑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老虎洞窑址的元代地层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其中包括一类釉色青灰或灰中泛黄的器物,部分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有较多开片,与传世哥窑器物类似,其胎釉成分也与传世哥窑瓷片相似[2],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元代层就是哥窑所在。本研究以老虎洞窑南宋地层的瓷片坑出土瓷片以及元代地层出土的“类官窑”瓷片为研究对象,从瓷片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出发,比较两个时代瓷片在组成、结构上的异同点,力图为南宋和元代瓷片的科学鉴别提供更多的依据。
其他文献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历经明正统、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雍正各朝的重建重修,及乾隆年间大规模的添建、改建、重修,成今日之规模。琉璃构件既是紫禁城金碧辉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护木结构的建筑材料。2002年,武英殿修缮工程揭开了故宫大修的序幕,陆续有多个重要的建筑得到修缮,包括太和殿、神武门、太和门、慈宁宫、寿康宫等。施工过程中卸下大量各个年代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上浦镇四峰山,20世纪70年代李家治等对小仙坛东汉越窑青釉的科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在公元2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已烧制出瓷器提供了证据。近年来曹娥江沿岸陶瓷考古又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2005年有关单位对邻近小仙坛窑址的上浦镇四峰山大园坪东汉窑址进行发掘,揭露出2条龙窑及出土大量器物。其烧造种类丰富,质量好,出土产品有罐、洗、碗、钵、瓶等10多个品种,均为东汉中晚期生活和墓葬
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的收藏品中,有一组重要的陶瓷碎片来自公元9世纪中叶伊拉克中部萨迈拉。这些碎片是由学者F.Sarre和E.Herzfeld在1912—1913年发掘,并在1921年捐赠给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的。这些收藏品包括中国出口的炻器和瓷器的若干样品,以及由低温原料制成的各种中国器皿的仿制品。在这些收藏品中,有9世纪中国长沙窑制品的某些伊拉克复制品——既有黄褐色一褐色,又
公元10世纪Chungamni窑在高丽王朝是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专门生产白瓷的窑。在S(o)ri和Bangsandong两个邻近的其他窑则既生产白瓷,还生产青瓷。直到它们被挖掘出来以前(S(o)ri在1984年,1985年和1987年,Bangsandong在1997年和1998年,而Chungamni则在2002年和2003年被挖掘)一直认为在整个王朝期间只生产过青瓷,它们因独特的pisaek
西山窑是温州地区的历史名窑,本文的试样都是在对瓯江流域古窑址的考察过程中采集到的,它们分别来自瓯窑温州西山窑区的3个相距很近的窑口。从采集到的残片中挑选出12个有代表性的试样,用电子探针对试样的胎釉及其界面的显微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测研究,并对瓷片中所含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高棉陶瓷是在吴哥王朝(9-14世纪)由陶工在今柬埔寨及泰国东北部等地生产的主要手工业产品,它是东南亚最早生产带釉陶瓷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介绍了高棉陶瓷业与广东唐宋贸易瓷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棉陶瓷与广东贸易陶瓷关系研究的形成,广东陶瓷资料得以整理及发表,泰东北部高棉陶瓷经过初步调查和发掘,以及柬埔寨荔枝山窑经多次调查及报导,提供了大量考古资料作日后综合研究和深入分析。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
使用传统的X射线衍射分析能够检出陶器的主量晶相。较少量晶相的衍射峰处于背景噪声水平以致不能与之分辨开来。然而,这些矿物成分对于黏土(坯体)矿源和色料的特性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步加速器辐射X射线衍射(SR-XRD)对全面详细的结构测定和矿相研究是一件有力的工具。对于某些罗马尼业新石器时代陶器,我们用它来区分各种制陶中心的不同黏土和釉质。使用装在MAX II同步加速器的结晶衍射束17114上的Huber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北面,发现于1959年,1961年试掘。1999年冬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种非太湖地区文化系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广富林遗存。并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介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 000年前)[1-2],被称为广富林文化,广福林遗存的发现被认为是探讨文化谱系与文明进程的新课题,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其中作为主要文物遗存的陶器,类
本人主要针对浙江婺州窑出土的24块瓷片并运用电子微探针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婺州窑瓷片之间所显示出的化学成分相似性说明他们来自同一个成熟的瓷器生产地。这批样品中,大部分瓷片使用的是石灰釉。这些瓷片使用的唯一装饰手法就是他们呈现的不同色彩。而要产生不同的色彩则取决于两个因素:不同的氧化铁含量以及不同的烧成气氛。
广西窑田岭窑在永福县城南约2 km的方家寨紧靠洛清江边,依山而建。窑田岭窑的窑炉是具有宋代特点的斜坡式龙窑和斜坡式分室龙窑两种。用小泥珠叠装简形匣钵烧成,窑田岭窑址在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有关窑址记载,出土遗物无明显纪年资料佐证,仅从出土器物特征、窑具和窑炉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窑田岭窑烧造年代始于北宋晚期,盛于南宋,至南宋末突然废弃。本文根据作者李桦先生提供的窑田岭窑2片铜红釉和1片铜绿釉残片,进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