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环保科技做到“三贴近”

来源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tl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百姓健康、自然生态、经济建设等,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老百姓越来越关心环保问题,环保科技新闻也就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科技报肩负报道环保科技新闻的责任,及时将最新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给读者,把最新的环保信息介绍给读者,为读者提供大量环保健康知识.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报道环保科技新闻牢牢把握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就做到了"贴近实际".环保科技新闻报道讲究新闻性和知识性,才能对读者进行积极的环保科技意识的引导,及时提倡运用科学的环保知识、反对违反科学常识的做法,在生活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报道重大科技成果、重大环保问题的时候,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也就是群众的语言,引导群众支持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自学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环保科技新闻贴近群众的体现.
其他文献
论述了国内某大型国有食品(集团)公司实施的关于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研究课题.介绍了调研内容的确定、情报信息的搜集、情报信息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具体的决策与建议,论证了竞争情报在企业经营战略活动中的价值.
科学素养教育大众化的提出,并非是对传统"科普"简单的语词置换,它是"科学传播"的一种新理念,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现实依据和思想文化寓意.科学素养教育大众化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保障.科学素养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不仅是对专业科普工作者提出的艰巨任务,也是对大众传媒与科学传播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是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
我国一位在科技界极有声望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在许多年前就说过"科学家与科技记者是天然盟友"这样一句话,至今大家还时常在引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句十分正确的经典名句.在一个科学技术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科学家在社会里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科学活动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而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充当中介作用的科技记者在社会上也更加受到重视.科学家与科技记者合力,通过各种媒体,营造出社会的科学氛
本文从表现、视角、叙述三个角度论述了法国电视科普节目Discovery的特点,从而说明了科普节目的魅力所在.
本文主要论述了科技报刊办报发行以及宣传中需要做到"三贴近",以读者需要为指导,切实做好为读者服务工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新闻不能高深莫测,要强调"三贴近"原则.本文从科技新闻的选材、内容、传播技巧等多侧面阐述了科技新闻应无限贴近大众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才是好作品,也只有这样,科技新闻才能起承担公众与科学界之间的桥梁角色.
本文试图分析面临全球化和网络化新形势的科技报刊面临的情况,提出科技报刊的特点与优势,建议科技报刊要树立危机意识、倡导理性思维、拥有济世情怀和精益求精的业务追求.
科技新闻因其本身的特性,过去的写作大多过于重科技而轻公众,写出来的东西冰冷、干瘪,常给人以神秘的面貌,总有距离感,即缺乏可读性,又不能很好的达到传播科技的这一目的.只有走平民化的道路,在传播科技与可读性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才能拉近科技新闻与大众的距离,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科学在中国的传播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论述了科学传播的跨文化属性,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前进的跨文化传播.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它传播的对象却有祖国,为了在中国以人为本地搞好科学的传播与普及,不仅需要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更需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
科技记者要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依归,凭借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来观察社会,方能洞悉大千世界推陈出新的亮点,奉献出有感召力的新闻佳作.科技记者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审视新闻选题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必须加强对科技人物的报道,必须抨击反科学、伪科学、迷信及邪教.科技记者应该将经济建设引发的科技需求列为自己殚精竭虑的首要对象.在报道科技事业发展新闻的同时,要关注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