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50min/次,2次/日;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30min/次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强化训练20min/次, 2次/日。
其他文献
目的:以踝关节CT平扫结果为数据来源,利用三维立体重建模型软件分析踝关节骨折中韧带及隐匿性骨折的情况,从而对术中内固定提出参考及复位方法的确定,并评价其对临床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踝关节复杂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29~66岁,平均40.1岁,均为闭合性损伤,通过AMIRA软件对CT数据进行三维立体重建,提取数据进行分析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
将椎间隙罕见感染(马尔他布鲁菌)误认为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下发现并尽量消除炎性病变,术后抗炎处理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2016年6月28日我院收治1例中年男性患者,腰部疼痛及双下肢小腿及大腿后侧麻木、疼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拾物试验可疑阳性,双下肢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会议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糖基化试剂D-核糖结合运动负荷建立AGEs致骨关节炎兔模型的方法,研究AGEs在关节内累积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1、以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8只自由饲养1周,全程进行视频监测与运动轨迹记录,计算兔日常平均活动距离S;2、取兔32只,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4组,各组兔每天在改良跑步机上运动以增加运动负荷,距离为6S;低、中、高剂量组兔分别于膝关节腔注射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时保留无神经症状的脊髓空洞是否安全。方法:21例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神经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伴有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被排除。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均保留脊髓空洞未治疗。术中均应用脊髓监护及术中唤醒检测脊髓功能。术后随访行神经功能检查及全脊柱正侧位检查。
目的:通过对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治疗难治性肩关节僵硬患者长达2~9年的观察研究,对比肩关节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以及评分,评估该术式在治疗难治性肩关节僵硬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性统计、分析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治疗难治性肩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单侧肩关节手术,共18例,男 4例,女 14例,左肩 9例,右肩9例,年龄范围39~68岁,平均年龄53.6岁,其中6例患者为初次手术,12例患者为
目的:比较脊柱单椎体转移性肿瘤两种手术方式椎体矢状切除和全椎体切除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并发症、术后局部复发情况、术后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分析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单椎体转移性肿瘤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椎体矢状切除和全椎体切除,其中椎体矢状切除9例,全椎体切除8列,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切缘,术后局部复发情况,术后其他部位复发情况,术后患者生存时间,术后患者生
目的:对微创与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使用数据库和网上资源检索,再辅以手工检索,检中文检索词选: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开放;英文检索词选:minimally invasive discectomy, open discectomy, mircodiscectomy.纳入关于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RCT文献.采用Jadad量表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目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的矢状面序列及退变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例具备胸腰椎和腰骶椎正侧位X线片的胸腰段后凸畸形病例,利用E-Ruler软件进行cobb角的测量,就胸腰段后凸cobb角、顶椎的位置、腰椎的前凸cobb角、每一节段腰椎的Cobb角进行分析研究,并与2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相应比较;根据顶椎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年龄小于60岁;病理性骨折、合并有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及多发骨折患者;以及无法定期随访的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
研究背景:椎间盘组织工程不仅可以重建椎间盘的形态,而且可以再生椎间盘的功能。构建优良的生物支架材料是椎间盘组织工程面临的难点之一,目前常用的生物材料(如胶原、藻酸盐、透明质酸等),普遍存在生物活性低、降解物具有毒性或易于产生免疫反应等缺点,限制了其在椎间盘组织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探寻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作为退变椎间盘的修复载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