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梯度与和谐规划的思考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哲学的认识论入手,提出了“形态梯度”概念及其认知规律,以此为基点分析了城市形态梯度的不同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分析辩证,指出了我国近二十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错误理念和做法,提出了今后以“和谐规划”为理念核心的探索和创新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简述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公共安全研究的内容以及区域定量风险评价(QRA)的理论与方法。然后结合长汀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心城区的公共安全现状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公共安全风险总体较高,并指出了风险值超标的主要区域和影响因素,为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有效制定危险源整治措施、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提供了依据。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适宜人居,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理念和恰当的方法来保障,其中包括: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高耗能、低产出、非循环的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削减污染物排放,实现城市生态良性循环;拓展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野,质量与数量并重,实现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历史
21 世纪是城市竞争的世纪,是以构建现代化大城市,确定和塑造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时代,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严峻形势,作为东陇海产业带中心城市的徐州,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徐州如何发挥战略优势,加速城市化进程,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都市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并从规划先导、发展拉动、生态建设、城市特色、经营城市、区域协作等六个方面加以重点阐述。
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如何实现经济腾飞,笔者认为武汉城市圈经济崛起的关键并不在于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而在于城市圈的“自动”,构建“接轨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共识。本文采取综合比较法、数据分析法以及类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解读,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对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经验进行类比分析,思考武汉城市圈发展之路:彻底改
应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塘栖核心组团自身发展特征,在规划中提出“秀水、活埠、灵韵”的地区发展策略,探讨在快速城市化地区中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
城市是当今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工业革命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世界各地出现了众多实践。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生态城市的建设道路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色。文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用地发展模式选择为例,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经验,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绿色交通体系支撑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
土地紧缩政策下,中心区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相对繁荣的基础上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各项职能运作效率,并有效促进中心区的机能更新,在这样的主题下来思考发展的挑战与其中的机遇。庞大的交通压力、低下的运作效率、失衡的用地结构、单一的空间形态是城市中心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交通问题内外兼修、功能布局紧凑有度、空间使用纵向发展等策略,以期解决中心区现有矛盾,促进和谐发展。
以观澜为例,对深圳特区外土地利用的现状模式、成因和转型的必然性作了研究,然后对如何转型和转型后的空间结构作了简要的说明,希望通过本研究,充分认识深圳当前土地利用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本文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制度转型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并基于 1998、2002、2004 和2006 年中国地级市建成区数据对Muth-Mill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交通改善、服务业发展是中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分年度的回归表明,近年工业化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受国家对土地空间规制的影响,城市对农村的相对效用未能影响城市空间的变
优化城市结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许多城市正在编制并实施城市结构调整规划。然而有关城市结构调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不少需要认知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对城市结构调整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在城市结构中调整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以及有待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