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兴宁地区近42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61-2002年兴宁机场的逐日信息化资料,分析了42a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宁地区年冬,夏季平均温度以及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际平均增温率为0.12°C/1Oa,其中从60年代剑21世纪初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冬季对本地区气候变暖贡献较大;年平均降水最为1478.7mm,季节性显著,其中夏季最多,占年平均降水量的44.8%,秋季降水量较少。降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28.8mm/10a。充分表明兴宁地区正趋向干暖化。
其他文献
采用NCEP/NCAR 1960-1999年历年夏季(6-8月)平均的垂直速度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运动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年代际变化对西北地区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及西北地区垂直运动场为一个"五中心结构"。(2)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夏季垂直运动场年代际变化清楚,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垂直运动场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反。垂
为揭示大气中CO2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采用半开放式CO2浓度-温度梯度试验系统(CTGC)对水稻全生育期进行处理,测定了相应的生理指标。研究表明,550ppm CO2浓度及温度升高1.0℃、650ppmCO2浓度及温度升高1.5℃处理提高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灌浆期比对照(自然人气条件下)分别增加13.41%-16.74%,但对叶绿素a/b的比值影响较小;可溶性糖含量
气候变化问题事关国际际安全,已超越反恐、核扩散等问题,成为目前全球最受关注的第一大问题。本文从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经验出发,并结合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减排市场(VER)等国际合作机制,探讨了中国化工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路径,并着重对中国化工业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分析。
本文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计算了个球碳类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并分析了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云的情况下,碳类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均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辐射强迫值分别为-0.24W/m2和-1.31W/m2;而在有云的情况下,碳类气溶胶在大气顶产生正的直接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强迫值为+0.08 W/m2,在地表产生负的直接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强迫值为-
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概况,以及几项为了专门保障奥运会顺利进行而设立的气象机构,和一些重要的措施和相关的气象应急保障演练,从中学习和借鉴气象预报、信息发布、恶劣天气人工应对等经验,用这些积累的宝贵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利用1950~2002年NCAR/NCEP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计算全球格点整层水汽输送通嫩,分析东亚地区夏半年水汽输送在推进过程中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水汽输送强年我围夏季主要为Ⅰ类雨型,其次为Ⅲ类雨型,水汽输送弱年以Ⅱ类雨型为主,水汽输送常年出现Ⅰ类雨型的几率略大于Ⅱ、Ⅲ类雨型:陆地水汽输送的年变化比海洋明显,我国华北、西北水汽输送在逐渐减少,江南以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在逐渐增
本文利用1979~2005年第二版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使用倒算法计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并进行了气候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且不同地区热源中心的出现和亚洲季风的爆发与盛行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主要有3个明显的热源中心存在,分别位于高原南部、印度南部和孟加拉湾的东侧,特别是印度南部
本文利用贵州地区52个测站的1960-2000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资料,分析了贵州地区夏季暴雨以上的极值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并采用EOF方法对夏季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地区夏季暴雨近40年来均呈上升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EOF的前3种模态基本代表了
对植被的动态监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变化的趋势。本文利用2000~2005年MODISNDVI数据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植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以降水量、水汽压、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作为气候指标,分析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MODIS NDVI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锡盟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植
本文利用1960-2004年六盘水市3个测站的逐日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六盘水地区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南部最多,北部次之,东部最少:六盘水市年四季均有雷暴天气出现,甫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个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