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灾发生的研究

来源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un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特大洪水发生成因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对以湖泊水位和湖面高度变化为表征的太湖入湖流量、湖泊水量等水文因子,在过去3000年气候因子驱动和边界条件变化下,进行年际尺度上的时间序列模拟和特征时期模拟。此外,进行流域水文极端年份模拟和敏感因子试验,对过去千年以来自然动力为主和过去100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两个时间系统,定量诊断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极端降水和洪灾发生的影响,为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和预测预警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以广州市地铁网络为例,基于公交乘客出行心理特征提出换乘次数和出行时间为网络可达性度量指标;应用公交路径分析算法,获取节点(地铁站)间的最少换乘次数和出行时间,构建换乘和时间矩阵,实现节点的换乘和时间可达性指标计算;在地铁网络空间连通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ArcGIS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生成等值线图,勾画出整体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阐述其空间特征;进一步讨论目前广州市地铁网络空间结构的不足,并提出未来
本文通过论述潍坊市高新社区基于数字潍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数字社区,建议各地实施数字城市建设从网格化数字社区开始,把数字社区纳入到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街道和社区作为采集信息的基础中心节点,统一采集管理来自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建设数字/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是一个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文通过论述潍坊市国土资源“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阐述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工作,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市国土资源“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会不断扩大应用和完善.
本文采用原型资料分析、长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分析和预测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水沙与冲淤影响,预测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显著减少,对延长洞庭湖使用寿命有利;受三峡水库调度运用与长江干流河道冲刷影响,洞庭湖出口水位以下降为主,汛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防洪有利,枯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运行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水沙情势,对鄱阳湖湖区水位造成了一定影响,带来一系列水资源利用、水质、湿地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实测日水位资料分析认为:湖区水位年内变化可分为低水、涨水、顶托倒灌和退水四个阶段;顶托倒灌阶段湖区水位基本由长江干流控制,另外三个阶段湖区水位受湖口流量和长江干流的共同影响,受影响程度与水位站位置、湖口流量和长江干流相互作用强弱有关;三峡工程运行没有改变鄱阳湖水位”高水湖相、低
历史上四湖流域是长江中游洪泛区,与长江连通,为“云梦泽”的一部分,由于长江和汉江带来大量泥沙自然淤积,形成湖沼的地貌景观,出现四湖(流域).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不断围垦四湖流域肥沃的土地,湖泊库化、河道渠化,江湖自然联系破坏,同时治理形成堤、蓄、排、灌庞大水利工程系统,取得巨大的成效,但也带来诸多方面“水”问题,尤其是水生态与环境越来越恶化.针对相应水生态与环境问题,采取拟人化医治对策,建
洞庭湖由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组成,由于承接来流的水沙条件不同,各湖的泥沙输移和淤积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各湖水文泥沙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年淤积量仅为运行前的10%以下,而且西洞庭湖萎缩已处于晚期,泥沙淤积已大大减少,区域内的淤积不是以湖泊为主,而是以洪道为主.东、南洞庭湖,而且在未考虑区间来沙的条件下,洞
荆江大堤为长江中下游一级堤防,为江汉平原和武汉市重要的保护屏障.数百年前开始在荆江大堤迎流顶冲段修建护岸工石,其后不断加固.本文选取荆江大堤沙市城区、盐观和郝龙三个重点险工段,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护岸监测资料,统计险工段典型冲刷坑的特征,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险工段近岸河床年际、年内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全面概括了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险工状况,可为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提供依据.
泥石流风险可表达为泥石流危险和承灾体易损性的定量函数,其中危险由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频率来描述,通常采用两者的乘积来表达,易损性的是指特定强度的泥石流作用下,承灾体的损失程度,其取值从0(无损害)到1(完全损害).近几十年来,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承灾体易损性的研究却尚不成熟.以5.12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总结了泥石流对建筑物的破坏特征,统计分析了泥深与建筑物破坏
在末次盛冰期(简称LGM,约26-16 ka)和全新世大暖期(简称HO,约9-5 ka)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分别以较为干冷和暖湿为特征.中国北方分布的大面积沙漠、沙地如何响应LGM和HO的气候,对于理解这些地区的环境变化机理和检验古气候模型等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长期野外调查、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替代性指标测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重建了两个特征气候期中国沙漠、沙地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