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临床常见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引起残疾及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中药因其安全、有效、经济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RA的临床治疗过程中.RA属中医“历节”、“痹病”、“尪痹”范畴.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为该病的根本原因,邪气入侵为该病的致病因素,应遵循活血通络、清热利湿的治则.本文分析RA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通过典型医案介绍王钢主任运用清热活血方对RA的治疗经验,以期为R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1例急性起病的银屑病关节炎(PsA)病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得到如下体会:(1)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急性发病的PsA疗效比较肯定;(2)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PsA患者的皮损及关节炎症状的改善进一步证实了PsA关节症状和银屑病皮损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Gout)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明确痛风的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用药尤为重要,多项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在痛风发生发展中共同作用,互为因果。本文将对近年来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关系做一综述。
产后痹,又称“产后关节痛”、“产后遍身疼痛”、“产后痛风”、“产后风湿”等,俗称“产后风”,是指妇女生产、流产、或引产后百日内,感受外邪而致肢体、肌肉、关节酸疼、麻木及活动不利,同时伴有出汗、恶风、畏寒等症状的一种病症。若上述症状反复出现,迁延日久,也属产后痹的范畴。在20世纪80年代,为突出本病的发病特点,并与其他疾病加以区分,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了产后痹这一病名,随后在中国中医药内科学会痹病专业
目的:明确RA炎症期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差异.方法:选择炎症期及缓解期RA患者,收集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归纳证型.结果:炎症期以寒热错杂型为主(48.9%),其次为寒湿阻络型(21.8%)和痰湿互结型(14.3%),湿热阻络型及久痹正虚型患者较少;缓解期以久痹正虚型为主(38.7%),其次为寒湿阻络型(20.1%)和痰瘀互结型(21.1%),以及寒热错杂型(14.4%).结论:缓解期要重视个体
本文以策论方式论述了关于痹病一病中毒邪为患的依据,指出痹之为病,与内外之毒邪密切相关,而临床治痹则以中药偏胜之“毒”解其气血纠结之毒,以“毒”药之偏胜改毒邪之偏胜以致于平和,使毒归正化,毒去则正安,故扶正化毒,乃为痹之正治。
会议
风湿类疾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全面系统的综合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确能延缓疾病的进程,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代一些专家将许多有效验方或单味中药制成中成药,更加方便患者服用和携带,便于临床推广使用,使
张教授中医临床数十载,善于博采众家之长,用方广泛,且对单药的运用也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并有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有着“医林怪杰”、“治痛名家”之美誉,我有幸从吾师张华东老师处聆听张炳厚教授微信授课,将姜药讲解的深入而全面,获益匪浅。本文主要总结张炳厚教授对于干姜、生姜、炮姜、煨姜、生姜皮、生姜汁共计六种“姜药”的功效主治、临床辨用、配伍及鉴别的相关经验。六种“姜药”虽同出一物,但药效及作用均有差
目的 通过对桂枝类方的文献研究,探讨桂枝类方在RA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桂枝类方对RA的治疗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具有一定学术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桂枝类方治疗的RA的古今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从中整理分析桂枝类方在RA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桂枝类方治疗RA的临床思维及特点。结果 桂枝类方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应用频繁,并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观察研究较为深入,桂枝类方治疗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以CD4+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高度浸润及破坏外分泌腺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明显的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为主,此外还可有多系统的损害。中医归属于燥证、燥痹、燥毒等范畴,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内外合邪,伤津耗液,而致津液不足所致。我们通过对气络的研究发现,气络病变与PSS关系密切。络脉分脉络和气
文章主要叙述了通络祛瘀法在脱疽治疗中的应用,本人主张脱疽的治疗应分期辨证、分期遣药、善用虫类药物并且注重外治方法的使用,同时脱疽的治疗不应单纯“化瘀”,解决血液运行淤滞的问题,尚应“通络”,解决血管本身病变,如此方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