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蝶鞍综合征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MRI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空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ESS)为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使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症候群.空蝶鞍综合征,Busch于1951年首次在尸检报告中提出,1973年Neelon空蝶鞍综合征进行详细描述.对而发生于鞍内、鞍旁手术或放射治疗后的空蝶鞍为继发性空蝶鞍综合征.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对25例临床有症状的原发性空蝶鞍患者行颅脑MRI检查,基本扫描序列为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加横断面T1WI、T2WI、Flair序列,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 结果:PESS在MRI的主要影像表现为:蝶鞍增大6例,无明显增大19例,鞍底下陷6例.25例均见鞍内充填典型的脑脊液信号,呈显著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16例增强扫描无强化.垂体呈不同程度受压变扁,高度均<3mm,紧贴于鞍底.垂体上缘凹陷,轴位呈半环形,矢状位呈弧线状,冠状位垂体与垂体柄共同构成“锚征”,但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垂体柄一般无偏移,21例垂体柄居中,另4例稍后移. 讨论:蝶鞍的解剖 蝶骨镶嵌于颅底诸骨之间,位于颅底中份,蝶骨体的上面形似马鞍,即蝶鞍,成年人大多为椭圆形,而小儿则以圆形占多数.蝶鞍中部下凹,容纳脑垂体,简称为垂体窝,垂体窝的底称为鞍底,其下方即为蝶窦.鞍隔为颅底硬脑膜覆盖于垂体窝上方的膈状结构,封闭垂体窝,分隔蝶鞍与颅腔,其中央有一小孔,称鞍隔孔,直径通常<3mm,为垂体柄通过.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的研究膝关节生理性后外侧旋转松弛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膝关节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前路单螺钉固定齿突骨折不愈合的长期转归,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路单螺钉固定齿突骨折的患者,对其中术后1年尚未骨愈合者进行长期随访,最后随访均在术后5年以上。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治疗半月板无血管区损伤的治疗效果以及伤后手术时间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自2011年-2014年收治的150例半月板无血管区损伤的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并随访3-6月,研究15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伤后手术时间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将其临床手术治疗资料和相关功能评分进行总结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与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治理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10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3例患者使用DHS内固定,30例患者使用Gamma钉内固定,40例患者使用PFNA内固定,评价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
目的强调提升中医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增强中医文化建设的现场感,增加大众的感受度,营造浓郁的中医健康文化环境,是中医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目的 分析乳腺硬化性腺病的钼靶 x线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 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化性腺病 19例共 23处病灶,对其 x 线表现进行回顾 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23个病灶中,x线表现结 节 l 1个,合并钙化 2个 ,局 限 性腺体增生致密4个,局部结构紊乱呈星状收缩2个,阴性4个。 结论 硬化性乳腺病x线表现易与乳腺癌混淆,主要区别是乳腺癌钙 率高,本
目的 探讨造影剂外渗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行CT增强扫描患者14461例,其中发生对比剂外渗患者19例,应用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为轻度外渗,3例为重度外渗患者,经全面有效的护理后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论 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发生对比剂外渗后及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减少后遗效应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 探讨双源CT直接法在下肢深静脉造影(CTV)成像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方法 根据碘对比剂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将下肢深静脉造影分为直接法,间接法和双向法三种.本文采用直接法,对行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经双侧足背静脉同时注入稀释过的造影剂,于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加压,双侧同时注药.双能量扫描,范围自足至膈肌,顺静脉血流方向扫描,以扫描与对比剂注射同时结束为宜.建立双侧足背静脉通道,高压注射器采用双筒双流
患者 男,19岁,鼻痒、清涕、打鼾半年余就诊,鼻内镜检查示“鼻中隔偏曲、后鼻孔见息肉样肿物”. 影像表现:CT平扫及增强示鼻咽顶后部类圆形实性密度影,大小约1.6 cm×1.5 cm,边界清楚,与斜坡蝶枕软骨结合处可见一蒂相连,增强轻度强化;骨窗矢状位重建,斜坡区斜坡中份见一骨质缺损;MRI示鼻咽后壁粘膜内类圆形实性占位,边界清楚, 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
在肺动脉强化高峰时间进行扫描是实现CTPA的技术关键,时实现CTPA检查成功与否的关键,通常采用团注对比剂智能追踪法进行肺动脉成像,检查采用扫描参数差异化较大,成功率较低.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具有大范围快速往返穿梭扫描成像的优势,更有利于捕捉最佳肺动脉强化时相.目的:本文探讨运用VHS技术进行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应用GE optima660 CT,VHS技术进行CTPA,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