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环境需水及评价研究

来源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生态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保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原则,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为目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研究确定了约为23600hm<2>的黄河三角洲应补水的湿地恢复和保护规模。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湿地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基础上及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研究水分-生态耦合作用机理,建立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环境需水及评价模型,并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评价思想,预测和评价了黄河口湿地不同补水方案产生的生态效果,重点研究了丹顶鹤、白鹳、黑嘴鸥等指示性物种适宜生境条件与湿地补水后的生态格局变化。研究在统筹黄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和湿地生态系统综合保护需求后,推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保护的3.5亿m<3>黄河补水计算成果。
其他文献
黄河下游径流量不仅是东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源,还是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的重要水资源。为了黄河全流域的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引水限制条件和指标,比如利津站在
会议
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以及淮北平原两种不同下垫面类型的试验研究,了解其各自不同的蒸发模式,进行耗水量的计算和趋势变化分析。黄河下游的下垫面状况复杂,既有水面,又分布有大
会议
黄河是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为75.3万km,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年均降水量为200mm到800mm不等。 流域特点包括干旱半干旱气候、黄土高原、正在工业化、
会议
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往往伴有大范围的天气气候异常,因此随着新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2007年汛期黄河流域降
黄河三角洲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潮间带及近海岸湿地物种繁多和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土壤盐碱化、黄河水量减少及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等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的突出问题。可采取建
会议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水教育对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及中国现状教育体制的促进作用,阐明了进行水教育行动的意义所在。其次在分析国内外水教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差距的基础上,提出
会议
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黄河治理方略。得出了高泥沙含量是"悬河"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黄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导致了洪水威胁和断流的发生,使
M. J. M. Romkens等于2006年提出了一种预报降雨渗入膨胀/收缩/裂隙土的模型,并做出了多个简化假设。鉴于此,本文探讨了裂隙土入渗的假设与解答方法。
自1875年以来,挪威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已增加0.5~1.5℃。在过去的130年间,挪威南部最近10年升温最为显著。在挪威北方的多数地区,最温暖的10年大约出现在1930年前后。预计在2
会议
阐述了流域一体化管理在欧洲意大利的WAMARIBAS和巴尔干半岛的DRICOSM上两个工程的实施,以及中国北京温榆河的修复工程。三个工程的共同目标是消除人类生活污水。工程采用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