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主要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
【出 处】
: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主要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
其他文献
采用手背远端逆行静脉穿剌,穿剌成功率高,输液过程中输液通畅,无静脉炎、针头脱出、局部肿胀、渗出、疼痛等异常情况发生。穿剌成功后输液成功率较高,尤其适用于肥胖、老年、慢性病人输液,效果满意。
目的:为保障发热门诊病人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提升病人满意度,提高护士实际运用整体护理概念及独立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探讨护理程序在门诊发热病人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进入中心静脉.PICC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是PICC置管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了解规范化培训护士对留置针维护相关知识及操作技术的认知和掌握情况.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7名规范培训护士进行留置针维护相关知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规范化培训护士对去除穿刺处贴膜的方向、进针的角度、固定的方式、脉冲式正压冲封管的方法等内容,回答正确率均在90.9%以上;而在输液装置的选择、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等内容上,回答准确率69.09%.
目的:探讨艾滋病期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后的安全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艾滋病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ICC的应用效果,总结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的安全管理方法主要有:给予心理支持、重视环境及仪器的准备、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选择、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减少渗血、加强职业防护、规范工作行为、注意延续性护理。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向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4年12月入住我科的64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的临床资料及相应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引起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时股静脉留置透析用双腔导管感染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9月,我科因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入院需要进行血液灌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静脉留置针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即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又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但能否成功留置静脉留置针及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仍是困扰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
PICC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械性静脉炎,由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摩擦力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症所致。
日常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最基本操作技能之一,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也是衡量护理技术操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满意度,是危重病人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这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