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度烧伤病员伤后伴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

来源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介绍:患者孙×× 男46岁于2008年8月1日由于汽油泵爆燃,被火焰烧伤全身,在当地医院给予复苏补液治疗,于8月3日转入我科,诊断为:全身火焰烧伤Ⅱ°Ⅲ°Ⅳ°90%Ⅲ°65%Ⅳ°5%伴吸入性损伤;爆冲伤;胸腔积液,于8月5日行双上肢、右下肢创面切痂自体皮微粒皮、异体大张皮、自体小皮片混合植皮术。之后于分别于9月1日、9月16日、9月18日、10月18日四次分别行自体皮游离植皮术。在8月20日第一次术后15日病人出现高热、躁动、异体皮排斥反应考虑为全身感染、全身创面脓毒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给予调整抗生素,加强创面处理及感染期护理,病人病情好转。
其他文献
Objective To design and prepare 6 recombinant mutant HMGBls(Human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and select the mutants which can combine with HMGB 1 receptors but cannot produce inflammation.To d
会议
目的:观察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对创面术后功能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符合条件的20病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自身对照,双侧肢体对称部位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试验组采用自体微粒皮+脂肪颗粒(按照体积比1∶1)混合移植。术后2周、5周、10周测定创面挛缩程度,术后30天、60天、90天观察患肢肘/膝关节活动度,SPSS软件比较两组间差异
会议
目的:调查烧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了解是否存在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以及传播机制.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2月本院烧伤病房临床分离的4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异帕米星、奈替米星、卡那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PCR
会议
耐药的G+细菌感染是烧伤后常见的严重感染之一,由于其感染常导致病情复杂化、并发症多发、手术植皮失败、晚期残余小创面经久不愈,故给烧伤治疗带来了较棘手的难题,如何控制严重烧伤后耐药G+细菌感染是危重烧伤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会议
目的:探讨多个手指皮肤套状撕脱伤指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多个手指同时埋入同侧腹壁皮下,4周后取出,手指皮瓣包裹或游离植皮。结果:62例患者,尽可能地保存了手指的长度,功能基本恢复。结论:腹部袋状皮瓣修复多个手指皮肤套状撕脱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会议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T036与P311的细胞内表达与共定位.方法:构建带绿色荧光的HT036真核表达载体,经鉴定正确后,与前期构建带红色荧光的P311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同时共转染空载体做对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分布和共定位.结果:HT036真核表达载体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与P311共转染HEK293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绿色和
会议
目的:用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深Ⅱ度烫伤大鼠.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Wiste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将第三代MSCs分别通过尾静脉、创面局部注射移植给深Ⅱ度烫伤的雌性大鼠.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不同时间点取组织标本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FGF、PCNA,FAK、ERK和c-fo
会议
组织工程皮肤是至今为止最成功的组织工程产品之一,虽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但是还面临表皮种子细胞的选择和异体表皮种子细胞的免疫原性很强等许多难题。本文介绍了我们在表皮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技术、新型表皮种子细胞的筛选性以及对其进行基因修饰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新进展,从皮肤种子细胞的角度深入地思考了组织工程皮肤所面临的机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会议
组织工程的概念由美国国家基金会于1987年提出,标志着修复损伤、缺失的组织器官方法的重大革新。由于皮肤结构简单、人工皮肤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组织工程产品。近20余来,国内在皮肤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成果已成功地应用烧伤创面的修复和疤痕整形,有良好应用前景。
会议
本文通过检索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重组EGF、FGF、KGF-2、PDGF及TGF-β3产品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综合评价其效应和副作用。相关临床证据表明,当前临床上应用的上述几种重组生长因子产品在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病理性瘢痕形成方面作用确切,除PDGF外尚无明确不良反应报道。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性,但重组生长因子产品的临床应用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步研究探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