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黄沙远距离输送模式

来源 :第七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中国北方大量气象台站有关起沙过程的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北方黄沙输送与预报起沙机制模型.采用此起沙模型,通过对黄沙输送过程中干沉降、湿清除过程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东亚地区的分谱黄沙输送模式.模式考虑了黄沙分谱机理及可能的微物理过程.与实测资料对比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黄沙的输送过程.
其他文献
文中概述了近年来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其中包括:南沙海域海面辐射通量特征:海气间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及大气湍流结构特征;海面热量平衡研究;南沙暖水与ENSO及西太平洋暖池的关系;南沙海域SST的低频波动和南海海温与我国旱涝关系.
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高浓度、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的突发性TSP过程.分析发现"3.27"过程的地面天气形势是在一个"U"字形稳定性反气旋内产生的华北地形槽.该地形槽水平尺度约500km,垂直厚度约1.5km,稳定少动,并有与其位相相反的暖温脊相配;在地形槽形势下,行星边界层内有强逆温,地面风力不大.此外,干暖盖的形成发展,也是突发性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本文总结了以山谷盆地为代表的复杂地形条件下日间和夜间大气逆境温层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类特殊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污染物理机制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治复杂地形条件下大气环境污染的可能途径和措施.
本文在对大气稳定度的查算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四平地区多年定时大气稳定度进行了分类,并统计分析了其发生规律.
利用成都、重庆、米易和攀枝花冬季声雷达探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大气边界层温度脉动场日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成都平原呈"V"型,米易和攀枝花河谷呈"M"型,重庆长江河谷以水平向波状起伏为主.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经105度以西地区1986年的低空风场资料,得到低空环境输送流场的平均分布特征、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指出我国西北地区与青藏高原的输送流场分布有较大差别,在北纬30度以南的高原南部地区存在一支稳定而强大的低空偏南气流输送带.这就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华东地区整个小麦生育期的麦田NO排放进行全天候连续观测的基础上,本文集中讨论了华东麦田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实验研究发现,华东麦田的NO排放具有极其显著的时间变化规律性,温度是决定其季节变化格局的首要因素,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NO排放,但不能改变其季节变化格局.在植物旺盛生长季节,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竞争土壤铵态氮的结果,导致了与温度完全相反的NO排放日变化格
在对上海地区二氧化硫污染排放总量核查和对总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总量控制的各种资料数据库,模拟模型以及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及削减量的A~P值法总量控制模式,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GIS表现形式将上述成果集合成一个具有全汉化友好界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系统,以利于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及定量化水平,为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本文从其特点和功能以及大气环境问题的特点出发,在大气污染控制管理和大气环境模型方面,通过实例说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和存在问题.
本文对评价中应用的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数据处理方法、等值线绘制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在此工作基础上,确定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计算程序软件的功能及数据处理流程,建立了系统化的模块结构,可完成数据处理、输出及绘图方面的相关工作.软件运行表明:模块系统结构正确,人机界面友善,运行速度快,内外存空间开销合理,提供的计算结果正确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