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与对策

来源 :中国民族建国会中央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策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但管理制度落后、技术创新不足、品牌意识较差、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人才匮乏、法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等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些瓶颈,非公有制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品牌意识;要重视和加快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要增强诚实信用意识,拓宽多渠道融资。同时,政府还应提供规范、宽松的外部环境。
其他文献
尽管我们从总体上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不多,但企业社会责任事实上是以系统的状态而存在。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开放的过程中,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功能的强化和范围的拓展延伸。中小型民营企业在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要通过增强政府、公众和企业等社会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和责任绩效,加大社会责任体系的开放度,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场”与区域合作市场的相互作用和有机融通,让企业的核心价值植根于区域经济合作大市场的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统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
本文围绕从四次修宪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刑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民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其它法律保护、寓监督管理于支持帮助之中等七个方面,阐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政策保护体系,以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区、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转变滞后,政府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方法规条款不完善,挫伤了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积极性,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小企业方面,应从八个方面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民营企业产权明晰,内部治理结构相对简单,其所有者主体的单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是民营企业的管理优势,而民营企业的相对劣势在于大量的经营活动需要依靠外部市场,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民营企业发轫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精髓也应是民营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合理搭配使用市场制度和权威制度的管理方法,打破企业内外的界限,抓住市场与企业相互渗透、融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概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加快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是解决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制度创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杭州市非公有制上市的现状、存在的困难作了调查和研究,并对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发展提出了建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和基石”,必须遵循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数量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规律。现阶段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从企业治理的内生与外围寻找丛要的动力源泉和合理的路径支持,从制度、机制上形成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保证体系,这对于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人们对公有制含义的理解问题存在着许多不足。公有制的本质特征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平等地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共同劳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依据此标准,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公有制形式进行清理和创新。现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很多都带有公有制的因素。
本文针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和现状,阐述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紧迫性,并从战略管理的加强、法制观念的提高、诚信意识的强化三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的具体路径,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纪,促使政府及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以至形成一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