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表面线圈和3D-PSIF-DWI序列在面神经腮腺段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使用微小表面线圈及三维翻转稳态自由进动扩散加权序列(3D-PSIF-DWI)在面神经腮腺段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指出,使用微小表面线圈结合3D-PSIF-DWI序列可以清楚显示腮腺段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增加了面神经/腮腺信号强度比,并且在显示二级分支方面较头线圈更有优势。
其他文献
CT扫描对Dandy-Walker综合征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典型表现为后颅窝大部分为脑脊液密度的囊肿,或第四脑室极度扩张或后颅窝巨大囊腔与第四脑室呈宽口相通。需注意与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和大枕大池相鉴别。
回顾性分析14例经过临床确诊的粟粒性脑结核的MRI表现。研究结果显示,粟粒性脑结核病变的数目多,散在分布,大小相对均匀,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等/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点状强化,直径多在1-3mm,灶周水肿明显,少数病灶呈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影中可见等信号结节影或呈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小结节样、小环形强化,直径2-5mm。指出,粟粒性脑结核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
报告4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表现特点,提出其诊断要点及检查注意点。指出,体位性头痛是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硬脑膜弥散性强化、小脑扁桃体下移是最常见的MRI表现,颅脑MRI增强扫描与常规脊髓MRI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病因的查找。
利用MR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探讨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眼外肌受累特点。指出,DCE-MRI能够早期评估GO眼外肌受累情况。眼外肌受累与侧别无关,且不同节段、眼外肌之间受累亦不均等,为深入研究GO眼外肌发病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
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以期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指出,体位性头疼是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人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其MR表现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受检者的副鼻窦HRCT图像进行分析。利用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分别获取上颌窦、额窦、蝶窦及颞骨气化腔容积。行冠状截面重组,测量受检者鼻瓣区最小截面面积,以期评估鼻腔最小通气面积、上颌窦容积、额窦容积、蝶窦容积、颞骨气化腔容积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上颌窦容积、蝶窦容积、颞骨气化腔容积大小之间线性相关,与鼻腔最小通气面积大小无关。
目的:评估选定的参考结构反映颞骨整体气化程度的合理性。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条件的300例(600耳)受检者的颞骨HRCT图像。通过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将图像传送至Extended BrillianceTM Workspace(EBW)后处理工作站,利用三维容积重建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并行横断面图像标准化重建.在锤砧关节复合体显示最佳层面,分别以中颅窝外壁、骨迷路、乙状窦沟为参考结构,将不同
目的:探讨外耳道骨瘤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耳道骨瘤的HRCT影像特点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例外耳道骨瘤中最大者约7×7mm,最小者约5×4mm,均表现为外耳道类圆形小结节状致密影,边界清楚,周围被覆增厚的软组织.5例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骨性部交界区附近,1例发生于外耳道深部.结论:HRCT有助于定性诊断外耳道骨瘤,并能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及位置,有助于
回顾性分析35例经MR确诊为单侧或双侧CND而耳蜗发育正常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的HRCT资料,旨在利用高分辨率CT研究MRI诊断为蜗神经发育不良(CND)的儿童蜗神经及内听道大小与CND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内听道狭窄比较,蜗神经管发育不良(闭锁或狭窄)与CND高度相关。
运用Siemens 16 CT扫描仪行鼻窦螺旋CT容积扫描,选取20名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由工作站进行薄层重建,再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观察翼腭窝结构及其通道的形态、走行。指出,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能够对翼腭窝及其各个联通管道走行直观的显示,能为早期发现相关病变及临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