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中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

来源 :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en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患者42.11%~63.16%存在胃电节律紊乱,Cajal间质细胞(ICC)作为胃窦中电信号“起搏”和“传导”细胞越来越受到重视。调中颗粒是临床运用多年,已通过湖北省药监局院内制剂审批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方剂,本研究观察调中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调中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方法: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调中颗粒组、半夏泻心汤组、多潘立酮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郭海军等的夹尾造模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连续刺激14天,造模结束后用PloygramNET胃电图系统通过体表电极记录并分析大鼠的胃电活动主频及主功率确定大鼠FD模型复制成功。造模结束后灌胃给药,多潘立酮组给予多潘立酮(3.125mg/kg.d),半夏泻心汤组给予半夏泻心汤(6.77g/kg.d),调中颗粒组给予调中颗粒(1.25g/kg.d),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均为一天2次。连续给药14d,胃电图检查胃动力变化。处死大鼠取出胃底、胃窦和十二指肠部位组织各一块,电镜下观察ICC的超微结构。 结果:根据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与32只模型组大鼠之间胃电主频及主功率统计结果分析,两者之间有差异性(p<0.05),模型组异常节律指数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确定大鼠FD模型复制成功。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调中颗粒组、半夏泻心汤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在精神、进食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调中颗粒对大鼠胃电活动的影响明显优于多潘立酮组和半夏泻心汤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从我们实验中可以看出:由于取样的细小,电镜结果不是每组都可以发现ICC,但是从已有的结果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ICC典型的超微结构。 结论:调中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改善胃电节律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p53、PCNA的关系,以及不同证型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异同,以期更好的协助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隆起糜烂性胃炎。方法:选择REG中医辨证符合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湿热证的患者63例,脾胃湿热证17例,其中Hp阳性者9例,Hp阴性者8例;脾胃气虚组16例,其中Hp阳性者12例
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淤血、水肿和糜烂等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本病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笔者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方配合普萘洛尔及兰索拉唑治疗PHG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目的: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从提高溃疡愈合质量、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根除Hp等方面,探讨了JWYY促进溃疡愈合,预防溃疡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胃溃疡患者381例,随机将病例分成JWYY治疗组(即观察组,简称治疗组)202例和西药对照组(Ranitidine)199例两组。并设胃镜及组织学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2.用Okabe改良法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用Wata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脾肾亏虚、肠道湿热三个证型肠镜表现积分及舌脉表现的相关性,说明肠镜辨证(微观辨证)与舌脉辨证(宏观辨证)的统一性。方法:共收集门诊及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脾虚湿热组、脾肾亏虚组、肠道湿热组,每组患者40例。对比三个证型肠镜表现积分的异同及舌脉表现柱状图的异同。结果:三个证型的肠镜表现与舌脉表现具有一致性。结论:肠镜辨证(微观辨证)与舌脉辨证
本研究拟借助3.0T磁共振,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 imaging,DWI)、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磁化传递成像(magni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MTI)及T2mapping等功能成像方法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估,以筛选出诊断准确性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成像方法,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及随访监测提供有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婴儿胃食管反流(GER)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GER患儿随机分为参苓白术颗粒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多基础治疗(包括饮食和体位等治疗),参苓白术颗粒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参苓白术颗粒1g,每日3次,疗程3d。结果:参苓白术颗粒组,显效25例(71.41%),有效5例(14.28%),总有效率85.69%,对照组显效6例(16.67%),有效14例(38.89%)
目的:探讨可疑恶变巨大溃疡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胃癌MG7抗原(MG7-Ag)表达的关系,同时探讨两者对良、恶性溃疡鉴别的辅助指导价值。方法:对58例经首次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未能确诊为胃癌的胃巨大溃疡患者进行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同时进行MG7-Ag,ABC免疫组化染色后,密切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72周(平均7周),所有患者均再次复查胃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MG7-Ag阳性表达在络灼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放大色素内镜下,对12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病灶细微形态学改变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20例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在接受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6个月观察,胃小凹形态由治疗前的E、F型再生为C、D型(94.2%),病理组织学由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转变为慢性活动性炎症(86.7%)及萎缩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其运动障碍型以嗳气、恶心早饱、腹胀等为主要变现,近年来我们运用益气和胃汤治疗运动障碍型FD60例,并设3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疗效满意。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平均压力(LESP)以及长度(LESL)的影响。方法:共观察80例感染Hp消化性溃疡患者。经快速尿素酶法、Giemsa染色、14C呼气试验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均诊断为Hp感染,以奥美拉唑肠溶片、克拉霉素缓释片与阿莫西林胶囊3联治疗,疗程5周。观察根除Hp治疗后消化性溃疡患者LESP及LESL的改变。结果:疗程结束,停药1月后复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