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域下的乡土建筑遗产研究--以广东上长岭村围龙屋为中心

来源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普普关于社会文化决定乡土建筑的理论认为,如果某类乡土建筑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濒临消亡,那该类建筑也将濒临消亡,因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材料和限制,及某一定的技术水准之下,最后决定住宅的形式,塑造空间,并赋予它们相互关系的是这一族类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他们造出来的环境反映了许多社会文化力量:宗教信仰、家族组织、何以为生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上文论述业已消亡的传统宗族制度正是围龙屋承载的社会文化,传统宗族的崩溃也体现为围龙屋的崩颓。从这一角度看,可知不契合时代的乡土建筑有其衰亡的必然性。围龙屋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基于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对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应区别对待。就性质而言,中国目前的文化遗产可分为四大类:物质性文化遗产、记忆性文化遗产、技术性文化遗产和社会性文化遗产。其中,社会性文化遗产是指以物质为载体,但重点在于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内涵,如乡土建筑、传统服饰等。此类社会性文化遗产中的物质不仅仅是载体,它还生产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该类遗产受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大,难以进行实质性传承和复兴,围龙屋即属于此类。因此,与其花大力气去保护必然走向衰亡的社会性文化遗产,不如将其着眼点转向社会性文化遗产的物质性这一侧面,亦即将其视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进行妥善的维修和保护,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发展旅游等方式,大力拓展围龙屋的公共空间,给走向衰落的围龙屋带来新的生机,这可能是一个更现实更合理的路径选择。以目前状况而言,政府既不将其视为文物,又无力从文化遗产角度进行保护和传承,那么,要不了多久,以围龙屋为代表的这一批社会性文化遗产将衰落得更为迅速和彻底。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影视作品虽然走出国门越来越远,国际获奖与口碑也屡有提升,但市场占有率仍然低下,甚至近年来连年下滑,文章基于当下的热评热映电影,经个案分析与对比分
由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拍摄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依据情节法则,叙事中浓缩了时间流程,展示的是许家父子情感伦理,可以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类型片".电影消解了原小说
中国抗日题材电影采取固有的宏大叙事,塑造战争英雄伟岸的形象,难以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韩国商业化抗日电影取材自真实生活,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创造性地讲述"韩国抗战故
纪录片依托电影媒介而生,继而借助电视媒介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力.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一部独立而完整的发展史,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时装界吹来了强烈的"中国风",以"鬼才"之称的约翰·加里阿诺为首的一批西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搬到T型台上,他们只知"形"而不达"意",对中国传统文化
在新设置的人类学视野中,博物馆界还没有特别活跃的参与者,但艺术界的巨变则在展示欧美世界以外的事物之时,为人类学方法与艺术批评方法之间的更加协作(即便有时发生冲突)的关系
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而大学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集合
保护文化生境,就是要“不离本土”的保护,加强对拉枯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教育,提高其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才能避免目前蔓延的“破坏性建设”、文化“自生
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原本习以为常的技术、技艺和记忆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后,重新纳入了社会制度管理体系的范畴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名录保护
当代设计理论领域关注人类学的不在少数。有从方法上谈设计人类学的,探讨在设计调研中人类学的考察方法的运用,强调参与观察法与整体观非常重要;有从产品实践的角度探讨设计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