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理论的发展,用以描述地下介质的数学模型更合理,方程中涉及到的地下介质的参数也越来越多,从而更符合如今日益精确化的实际应用需求.由于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弹性波方程是一个耦合方程,因此对于此类方程求解方法的要求更为严格,从而寻求高效、简洁、实用的数值方法就成了当前促进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数值模拟研究发展的迫切任务.近些年来,小波分析被广泛的引入到微分方程求解中,其特有的时频域局部性、
【机 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理论的发展,用以描述地下介质的数学模型更合理,方程中涉及到的地下介质的参数也越来越多,从而更符合如今日益精确化的实际应用需求.由于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弹性波方程是一个耦合方程,因此对于此类方程求解方法的要求更为严格,从而寻求高效、简洁、实用的数值方法就成了当前促进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数值模拟研究发展的迫切任务.近些年来,小波分析被广泛的引入到微分方程求解中,其特有的时频域局部性、分层性和能量正交性能够有效地处理局部大梯度问题.为此本文将小波配点法引入到流体饱和多孔隙介质波动方程的求解中,基于自相关函数理论构造了双相介质波动方程的小波配点法.
其他文献
本文将HHT方法引入到地震活动分析研究中。首先把HHT方法与其它时频和分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HHT方法用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资料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IMF分量,再对IMF分量做Hilbert变换,对地震活动进行基于IMF的多尺度研究与动态周期演化分析。
不断积累的地震资料已经非常清楚地显示出地幔底部厚约200公里左右的D"层有着非常复杂的地震结构——速度间断面、不同尺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超低速带等.深入了解D"层内部的地震结构为构建包括热-化学动力学机制的地幔对流模型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应用相位加权叠加(PWS)的方法探测了D"顶间断面。
自从柯石英于上世纪80年代在地壳造山带岩石中被发现以来,围绕柯石英形成深度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多数人根据流体静压力推算,认为柯石英形成于地下90-100km以下;也有人认为如果考虑构造应力的影响,它可能形成于地壳内.争论的实质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在柯石英形成过程中究竟起多大的影响.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岩石产生的显著永久变形表明,在研究地球内部长期的应力状态或者研究诸如造山运动这样的地质时间
在用GPS技术研究地壳运动时,准确、可靠的GPS解算结果是后续动力学分析的基础.目前,国际上通行的GPS资料处理软件有GAMIT、BERNESE和GIPSY.不同的研究者往往采用其中之一来进行GPS资料处理.但是,不同的处理软件、解算方案、改正模型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为了得到稳健、可靠的GPS处理结果,有必要研究各种软件处理数据时产生差异的原因.目前,我们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韩国国立天文及空
我国南方地区经历了震旦--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以及二叠--中三叠世等三个主要的海相沉积阶段,接受了几千米乃至上万米的巨厚沉积,形成了良好的海相含油气建造,有着多种多样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岩性岩相环境,生油层厚度普遍在2000米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但三叠世后,该区的地壳运动进入了强烈的活动期,导致近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形成了一系列的前陆盆地.鄂西高陡构造带位于"上扬子台
南海西部是指115°E以西的南海海域,新生代期间,南海发生大陆张裂、分离,南海西部长期处在一个转换拉张的构造背景,据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南海西部的天然气成分具有混源特征,包含有机与无机成因气,存在来自地幔的组分.本文对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聚集区带地质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进行了探讨。
通常情况下,一次地震前兆观测所得到的数值或其变换时间系列,可判定为一系列的"异常"和"正常"时段,构成典型的"二值"离散型前兆模式.二值前兆模式虽然简单,但反映观测量与地震孕育、发生之间的联系十分有限,使得利用前兆信息预测地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突破传统的"二值"前兆模式,发展充分利用观测资料的全部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效能评价模型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地震预测
地球动力学是力学和数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分支.它对地球整体运动、地球内部和表面构造运动的动力过程进行探讨,寻求它们的驱动机制.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在地球动力学中的研究现状,以及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同时也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对该地区地下地质结构、活动构造、地球动力学问题以及发震机理等研究都需要优先考虑通过穿过该地区的地震波来重建该地区地下速度结构来作为认识的基础.虽然该地区在历史上有很多层析成像研究的成果,但对P波和S波的同时研究较少,并且经过多年高质量数据的积累,需要再研究,以期获得认识上的提高.通过同时获得P波和S波的速度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对该地区速
本文利用海南台站(地理坐标19.3°N,109.1°E;地磁坐标8.0°N,178.86°E,DIP=22.31°)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的观测结果(从2003年7月-2005年5月),根据统计相关原理,分地方时、方位角和仰角等来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地磁活动指数和不同的太阳F10.7通量条件下分析研究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活动规律,进而为单站闪烁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另外,结合海南台站电离层测高仪在此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