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种子含水量对当代叶片空间诱变效应的影响

来源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pjk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水分含量分别为9[%]、11[%]、13[%]、15[%]、17[%]的紫花苜蓿品种“中苜一号”种子,返回后对搭载组与对照组植株叶片超微结构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不同的组别空间飞行后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叶绿体影响较大,线粒体也出现较为明显的空洞和溢裂现象。15[%]搭载组叶绿体内淀粉粒较明显,17[%]搭载组淀粉粒个体大、数量多,表明空间搭载对淀粉粒的数量和个体与搭载种子本身水分含量有关。
其他文献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4个引种的优良牧草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南亚热带地区冬闲田引种优良牧草试验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牧草是兰天堂、特高多花黑麦草和云光旱光叶子花苕。其次为邦德多花黑麦草、海湾多花黑麦草、劲能多花黑麦草,而盛世紫花苜蓿、泰德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绿浪高黑麦、牧杰多花黑麦草、NTH237小黑麦、银子蜗牛苜蓿、百幕大多花黑麦的加权关联度最小,综合性状最差。
在日光温室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采用反复干旱法,通过测定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根系长度等形态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三种方法对引进的19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不但考虑了不同指标的权重,还定量的鉴定出了每份材料的抗旱能力,比聚类分析法和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的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19份紫花苜蓿种质的抗
研究在30℃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动态变化的影响。添加剂分别为:绿汁发酵液(Previously Fermented Juice,PFJ;2ml/kg),纤维素酶(Cellulase.CF;0.003[%]),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Previous Fermented Juice+Cellulase,PFJ+CF;2ml/kg+0.003[%]).在发酵的第1,3,5,7,14和
5种植物叶片中粗蛋白质含量远高于茎,叶中粗脂肪、粗灰分和磷的含量也高于茎,而叶和茎的钙含量则有高有低.茎和叶以生长初期营养价值最高,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粗蛋白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钙含量呈现增加趋势。5种植物茎叶钙含量在生长季节递增,呈浓缩型;磷含量递减,呈稀释型。钙磷比呈增大趋势,在果后营养期超出7:1的家畜的耐受极限,因此在饲料配制时必须考虑添加适量的磷以调节其钙磷比。茎叶的粗蛋白质、钙、磷含
针对川西北牧区草地退化,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牧民增收困难,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利用系统学原理和方法,以草畜平衡为核心,对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优化设计,使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总体效益达到最大,并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构建、完善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模式,为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力、生产水平、
本文从保护区的功能,类型等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并通过对金佛山为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明显;2)盲目的开发与过度利用;3)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仍未形成;4)保护区的土著居民对保护区影响较大.认为在旅游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更应该保护那些仅存的原生态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要有理有利,防止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开发,进而对自然保护区造成毁灭性
为探讨苗期白羊草的抗旱特性,采用盆栽的方式,对白羊草幼苗实施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中,白羊草对干旱胁迫反应不是特别敏感;白羊草的抗旱性较强;经反复干旱胁迫之后白羊草的抗旱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利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研究4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响应。结果表明:不同PBG胁迫处理下,品种“欧必克”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最高且降幅最小,叶片电导率均最低,MDA含量增幅较小,叶片细胞膜系统有较强的忍耐干旱的能力;而品种“凤凰”忍耐干旱的性能相对较弱。胁迫下各品种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随渗透胁迫加剧,品种“欧必克”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低浓度胁迫下(5[%]
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与野生大豆(Glysine soja)间作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饲草产量,但其间作优势的大小受间作配置方式和间作苏丹草播种量大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间作配置和苏丹草播种量对苏丹草+野生大豆间作的饲草产量和饲草粗蛋白产量及其土地当量比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作配置对苏丹草、野生大豆以及间作的混合饲草的干物质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1行+1
利用吸收镧的牧草适时栽培食用菌,探讨菇类对植物体(牧草)内镧的吸收利用规律及其影响效应与安全性评价。同时返回利用菇渣作牧草生长有机肥,研究镧的迁移动态与残留状况,分析与评价镧元素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施镧牧草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产量均比不施镧牧草栽培的高。施镧南非马唐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各种氨基酸含量和各类氨基酸含量大都高于不施镧南非马唐栽培处理。施镧圆叶决明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品质明显低于不施镧圆叶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