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目的--启蒙语境下隐私权的法哲学基础溯源

来源 :2015·第四届京津冀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蒙精神是"人"的精神,对于人格尊严的保护具有实际和重要的价值.启蒙精神在法哲学的应用和实践就体现在现代隐私权法律保护设立的基点上,即个体在其私人领域内必须形成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等以个人理性自治为基础的状态,个体在其生存所必需的私人领域内的理性自治的主体地位需要由隐私权得以确认和维护.康德作为启蒙时期的代表思想家,把启蒙精神诠释为一种人类的"自决",是一种人类在关于自身的各个方面事务的自我处置,在这个论域相当之广的范畴中,笔者选择了具有实践意义的隐私权概念作为落脚点,探讨启蒙精神在法哲学具体语境中的思考和运用.当人的本质被理解为一种理性的存在时,其理性运用的目标和能力就是达到个体本身的目的,而非被动的受他人指挥完成任何非个人本身设定的目标,使个人沦为集体的附庸或是奴役.
其他文献
儒家所关注的焦点在于人间秩序的安顿,而这与西方宗教的概念似乎大相径庭,新儒家的学者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有别于"宗教"的"宗教性"概念.区别于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的形态
自胡适和冯友兰创立"中国哲学"这门学科伊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范式问题,就一直为学界所争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强大,学人对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独特范式的热情越来
中国传统一向非常注重教育,是以文献当中自然存有许多有关教育的哲学思想,许多经典内容笔者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反而更能够彰显古人所欲传达之真实精神.例如:所以提倡人
会议
二十世纪著名道教人士陈撄宁对道教传统思想的生命中心主义进行了现代重构,提出了仙学使道教短暂复苏,试图通过肉体超越的路径,最终实现生命的圣化.陈撄宁的道教改造不仅对于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在孔子这里集大成而成大美.《论语》展现了孔子所构建的和文化体系——以个体性内和为基础,主要表现在修身心、学经典、习六艺三个方面;以
面对儒学的失势,唐宋时期儒者们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都有革新,重新选择经典并依据时代的要求诊释经典的义理,使得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璀璨的一环。当今中国哲学面对的困境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颇具西方特色的概念,这与传统所具有的文化空间有诸多不同之处.弥合这一差别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传统思维方式中寻找答案.内外思维是传统儒家一
会议
本文试图结合当代政治哲学中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主张,探讨儒家学说中"仁"的观念如何能够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转化.政治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但合理性本身只规
会议
《周易》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智慧的典籍,其中包含了古人对于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思考.六十四卦之一的"蒙"卦,则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启蒙问题的中国式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卦
谭嗣同《仁学》一书的政治思想部分是否具有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内涵,是本文讨论的目的.通过把《仁学》与启蒙思想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笔者发现谭氏政治思想与启蒙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