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病机病理的相关性建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思路

来源 :第四届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和西医虽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两者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客观体——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中西医学相通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规律,进而运用此相通的规律认识两种医学在病因病机病理上的相通性——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基础,探究学习搭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所需的知识基础——中西医结合病病机病理上的相通性,建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与方法。
其他文献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的政策指引下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符合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多方面的客观需求,是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教育深化改革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本文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的生源、教材、师资、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只要把这些问题抓好了,中西医结合的队伍就会迅速扩大,且专业素质会得到迅速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天然优势就会更好地发挥出
笔者结合近30年的教学经历,谈在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活动中领会与实践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体会以及对教书育人的思考,目的是促进教书育人的实施,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
临床思维,指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认识活动。它不属于学科理论范畴,而是一种基于学科理论的思想方法。本文介绍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特点,并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提出了对策。总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在中西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回避中医教学的难点,应当积极探索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有效方法和规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掌握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
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在医学教学领域运用逆向思维,能够打破“常规”,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本文总结了笔者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方法认为合理的逆向思维模式,能够从不同角度来阐释相对比较枯燥、难理解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能够独辟蹊径,不仅使教学理念更加完善,而且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互动性更强,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本教研室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摩中总结出一些共同的体会: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及其熟悉,要认真揣摩教材,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这些前提下设计每节课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有个预见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对《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问题的设定以及提问技巧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并结
临床思维水平的高低是一名医生整体素质的具体体现。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是确保正确诊断的前提,而正确的诊断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本文就如何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出了两条途径进行了探讨:①从“专家学者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切人点”入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思路;②以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
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认识,概括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着“教育模式的不成熟性、教学内容的可探索性、课程体系的不稳定性、教育管理的不规范性、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性”等特征。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应遵循“能中不西”的专业教学原则,以此正确引导教学,决定着学术的创新。
2005年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中医院校和医药院校专家,共同编写出版了16种教材,本文结合使用体会,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目的:讨论小学期临床实践教学设计与效果。方法:通过内科见习的40名学生参与中医内科的教学的回馈意见。结果:对于小学期临床教学实践的必要性,绝大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结论:需要再进行小学期临床实践持续化发展中各个环节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