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虫剂对绿盲蝽毒力的温度效应及其酶学机制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盲蝽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化学药剂防治是目前的主要措施,而温度是影响化学药剂防治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基于此,笔者选取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式杀虫药剂,测定了其对绿盲蝽毒力的温度效应以及不同温度机制的杀虫药剂混合使用后对绿盲蝽温度效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中,除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了较强的负温度效应外,其他杀虫剂均表现为弱的负温度效应或正温度效应;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绿盲蝽毒力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作用方式对绿盲蝽防治药剂毒力温度效应存在明显影响;不同温度效应杀虫药剂混配后,同为明显正温度效应的两种药剂或同为明显负温度系数的两种药剂混合使用,其增效系数和温度无显著相关性;具有明显正、负温度效应的两种药剂或具有强正温度效应和弱负温度效应或具有弱正温度效应和明显负温度效应的两种药剂混合使用,其增效系数和温度密切相关,但其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绿盲蝽体内3种主要解毒酶随温度变化的“钟形”曲线及杀虫剂诱导对该曲线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体内3种主要解毒酶在10~40℃温度范围内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25℃时酶活性均最高;4种杀虫剂诱导在不同温度下对绿盲蝽体内解毒酶的影响可以看出,GSH无药剂诱导时从15 ~200C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温度上升至25℃时活性明显增强,25~35℃时也没有明显差异;吡虫啉诱导后从15~200C活性显著增强,从20~30℃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到35℃时活性明显降低;辛硫磷诱导后酶活呈倒“V”形变化,25℃活性最高;溴虫腈诱导后酶活也呈倒“V”形变化,20℃时活性最高;氟铃脲诱导后除30 ~ 35℃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外,酶活呈波浪形变化,15℃和25℃时活性最高.CarE无药剂诱导时从15~20℃活性显著增强,温度上升至25℃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25 ~35℃时活性显著降低;吡虫啉诱导后酶活呈倒“V”形变化,25℃活性最高;辛硫磷诱导后从15~20℃活性显著增强,温度上升至25℃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25~30℃时活性显著降低,35℃时活性显著升高;溴虫腈和氟铃脲诱导后,15~20℃活性均显著降低,25℃时活性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随后活性显著下降.MFO无药剂诱导时从15~25℃活性显著增强,25~30℃时显著降低,到35℃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吡虫啉诱导后酶活性变化和无药剂诱导时酶活性变化呈对称性;辛硫磷和溴虫腈诱导时规律一致,从15~20℃活性显著性降低,20~35℃时酶活性呈倒“V”形变化,25℃时活性最高;氟铃脲诱导后从15~35℃活性呈现波浪形变化,依次降低.
其他文献
进境粮食检疫监管工作保障着国内农产品生产的安全,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进境粮食检疫实际工作出发,针对辖区内粮食检验检疫特点,阐述检疫监管措施,同时,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能够对之后进境粮食的监管提供有力的工作基础.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属菊科一枝黄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江苏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笔者对盐都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观察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主要为害和公共植保技术。
转座子在基因表达、基因演化以及基因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转座子系统在转基因动物、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已投入研究,细菌的非自主转座系统也开始在基因调控、蛋白分泌和细菌毒力研究上发挥作用.微型反向转座重复元件是一类DNA转座子,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中,本文对微型反向转座重复元件及其在细菌病害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指出目前Sleeping Beauty和PiggyBac转座
在免耕播种玉米、免耕不播种玉米、翻耕播种玉米、翻耕不播种玉米等不同栽培方式下,研究紫茎泽兰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表明,播种玉米区与不播种玉米区比较,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播种玉米区的紫茎泽兰出苗数和株高均明显小于不播种玉米区;免耕与翻耕比较,无论是播种玉米区还是不播种玉米区,翻耕区的紫茎泽兰出苗数和株高均明显小于免耕区,结果表明处于土壤表层的紫茎泽兰更利于萌发,通过改变栽培方式而改变紫茎泽兰在土壤中的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SBPH)以持久性不经卵方式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引起的恶性水稻病毒病.为筛选其抗病品种,明确其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及抗性遗传模式.采用多年多点方法在重病区抗鉴圃中对水稻品种和资源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再利用水稻黑条矮
为明确朱砂叶螨对炔螨特产生抗药性后的相对适合度,在抗性选育基础上,室内组建了朱砂叶螨敏感品系(SS)和抗炔螨特品系(PRR34)种群生命表,比较其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朱砂叶螨抗炔螨特品系(PRR34)筛选34代后,抗性系数为37.78,与敏感品系(SS)的卵孵化率、发育历期和世代周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产卵前期显著延长了37.07%,雌雄性比增加23.38%,同时抗炔螨特品系(
绿色植保源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健康、食物安全、生活质量、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和整个生存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植物病虫草鼠灾害的暴发、流行,实因人类行为不当或干预失当所造成,欲想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植保,确保植物持续健康生产,务必切实把握人类行为一栽培植物一病虫草鼠一传播媒介一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全面考量、巧作安排.
以玉米做生测试材,采用盆栽模拟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农药降解菌剂对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有效成分剂量为25gai/hm2和50gai/hm2时,农药降解菌的单菌剂和复合菌剂均能够有效缓解咪唑乙烟酸对玉米的残留药害.当咪唑乙烟酸有效成分剂量达到75gai/hm2时,农药降解菌剂的缓解作用降低,玉米苗不能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作物,2013年的种植面积已经接近6 000万亩,然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为害给吉林省玉米生产带来了持续的影响.近年来,吉林省玉米病虫害偏重发生,玉米螟在全省的发生面积常年维持在4 000万亩,因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有6.5亿元.随着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螟呈现出发生面积增加、为害程度加
跟踪鉴定监测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对小麦抗病育种有预警和指导作用.2007-2014年连续8年,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T/T1443.1-2007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等技术措施要求,在四川省成都、绵阳和雅安三地设置抗病性鉴定圃,采用多点异地,人T接种优势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条锈菌相结合的方式,对27个小麦条锈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抗条锈病跟踪鉴定评价.结果显示:8年当中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