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碳排放动力学模型,预测了中,美两国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中美两国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中国的碳排放量明显呈倒U型,中,美分别在2035年,2022年达到碳排放高峰(2)中美两国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趋于下降,中国下降速率较快,美国下降速率较慢。(3)未来能源结构中,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碳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其次为石油,天然气,非碳,美国的能源结构较为合理,石油占比最大,其后依次为煤,天然气,非碳。(4)中美两国人均碳排放量最终都呈下降趋势,但两国差距较大,美国人均碳排放量较高。此外,本文对两国分别做了情景分析,在欧盟目标下,中国,美国两国碳排放总量都有所降低,但幅度并不明显。在哥本哈根会议背景下,中国完全能够实现并略有提前实现国家设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而1990年的水平下到2050年中国减排50%这一目标实现难度较大。美国如不实施减排措施,其碳排放量将保持上升实现目标难度将更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研究山西东腰庄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物相变化来获得地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参数,概括出成矿流体的性质,进而了解成矿物质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来推断成矿流体的衍生、运移和成矿物质沉淀机制,最终得出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规律。
热液流体是搬运Au,Cu,Pb,Zn等金属元素的最主要介质,为何如此简单的流体体系可搬运数量巨大的金属元素,形成类型迥异的金属矿床。为揭示Au,Cu,Pb,Zn等金属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搬运方式,本文在Fe-Cu-Pb-Zn-Au-S-Na-Cl-C-H-O体系内,50-650℃,80-500MPa的温压范围内,利用HCh软件模拟了不同NaCl含量、氧化还原条件的硫及金属饱和流体,以揭示不同温压条件
本文讨论了基于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特殊地形三维景观重构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相机检校、数据处理等各工作环节进行论述。并以徐州市凤山采石场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Lensphoto数字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实现了特殊地形高精度的三维景观重构。实践证明该方法无论从测量精度、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为了研究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粗差剔除方法,提高点云数据的质量,采用基于实体的方法剔除点云中含有粗差的点。地表点云的剔除采用高程差值的方法。建筑物点云粗差的剔除需要先将建筑物切割成平面,再分别对各个面进行平面拟合,拟合后根据点云到平面的距离判断是否剔除。针对以上两种方法做了大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剔除地表点云的计算时间是点云数量的二次函数,分次计算可以节省时间;计算范围选择矩形区域更节省时间,ε为点云是
青弋江发源于景色秀丽的皖南黄山山脉的北麓,是长江下游南岸仅次于水阳江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安徽省南部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正源是黟县的美溪河,在黄山市境内与麻川河一起汇入陈村水库(太平湖)。流出陈村水库进入泾县境内,在此接纳了徽水后称为青弋江,此后在弋江镇、西河镇、红杨、湾沚、清水镇之间蜿蜒穿梭,最后与水阳江分支在芜湖市境内汇合注入长江。根据青弋江的三个水文站实测数据(1963-2010年),分析了水位变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社会响应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案例的重建有助于加深理解当前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影响方式及后果,并为人类做出合理应对提供参考。华北平原地区在小冰期内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曾经历过一次气候突变,表现为急剧的降温(年代间降幅可达1℃以上,由18世纪相对温暖时段进入小冰期最后一个寒冷时段)以及频率明显增加的极端旱涝事件。这次气候突变事件在全国以至全球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
As the major water resource of the Tarim River, glaciers in the Tomor region have suffered major losses of ice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Based on comparing topographic maps, high-resolution remote s
天然岩溶洞穴不仅是岩溶区一种重要的地貌景观,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岩溶洞穴内的次生沉积物,如石旗、石幔、石钟乳、石笋等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CO2是一个关键因素.位于重庆丰都的雪玉洞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研究洞穴实验基地、中国洞穴科普基地、中国洞穴观测研究站,以其沉积物"洁白如雪,质纯似玉"而闻名,而且由于洞穴二氧化碳浓度高被研究者所关注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来源于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残体的周转速度较快的部分,虽然仅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很小,但是在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对区域微环境的变化响应更为敏感的碳组分,对土壤碳源温室气体排放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干旱区的碳循环研究也是当今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由于实验环境的约束性,使得该类型区碳循环研究报道甚少.为揭示干旱气候区湿地不同生境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厌氧碳分解的影响
石漠化与喀斯特脆弱生态治理是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焦点之一.重建石漠化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变化规律是当前石漠化治理的紧要任务.喀斯特地区独特的二元结构特征孕育着大量信息载体,而洞穴沉积物1δ13C是反应古气候环境的一个重要替代指标.随着洞穴稳定同位素研究方面进入高分辨率领域,δ13C在研究气候变化、植被覆盖上的意义也受到了重视.根据前人研究发现,δ13C能够反应C3与C4植物比例,进一步反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