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河口的重要措施--关于在黄河河口地区进行放淤改土的设想

来源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拦、排、调、放、挖"是近期治理黄河泥沙的主要途径。黄河河口地区存有世界上最年轻的土地,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水量,有计划地进行放淤改土,既减少了河口河道的淤积、延长了黄河的寿命,又改造了黄河河口地区的土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应积极推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调查,论证在河口地区进行放淤改土的可行性,以及其对河口河道的减淤作用。
其他文献
城市水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通过城市水生态系统与人体自身健康机制的类比分析,定义了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了“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压力量化模型”,并在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其计算模型,将其分为自然承载力和社会再生承载力两部分。通过承载力与压力所确定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描述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不同时期该地的城市水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开展的水土保持科研,尤其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及科技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开展的重大项目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近期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目标及打算。
本文主要论述了实行水库优化调度对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加强水库科学调度、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对策与措施。
利用黄河口实测的水文、泥沙及大断面资料等,分析计算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口水沙条件、河道排洪输沙能力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结果表明,自1986年至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用前,持续的枯水少沙使河流的健康生命受到威胁,1999年以后,主要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使水沙搭配变得相对有利,河床冲刷,平均河底高程下降1m多,河道过流能力增加;断流现象得到遏制,河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等。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四个主要标志。这些标志表面上相互独立,实质上却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通过洪水资源化,利用好黄河有限的水是解决黄河问题的关键。首先通过抬高或动态管理相关水库的汛限水位,或利用中下游低洼地和蓄滞洪区进行“蓄洪”,多蓄的水量通过联合调度在非汛期下泄,解决下游严重缺水及断流问题;其次,利用汛前降至汛限水位的弃水及
水流产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基于经验的及物理学的方法都曾用来估算表面侵蚀率,但它们的应用还主要限于试验区和实验室的研究。在目前大多数的表层侵蚀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坡面漫流可挟带的最大含沙量。由于侵蚀能力局限性的限制可能造成对含沙量的过高估计。该研究中将通过相关分析来确定影响表层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用有界回归公式来反映一个含沙量的限制区间,既不能小于零,也不能大于一个最大值。该模型中用到的数据根
什刹海工程是由意大利土地与环境部和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共同资助的中意合作计划项目,该项目旨在改善北京市区什刹海湖的水质。项目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了污染问题的调研,提出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水质的恢复措施。由于什刹海湖主要处于营养化扩散状态,所以不能用传统方法对超额营养荷载进行处理。因此,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是利用"泵吸处理"对湖水进行净化,降低水体营养富集。但是,即使是在超富营养化的状态下,地表水体的营
本文应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黄河健康生命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按照普利高津的理论,一个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至少需要四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有序化结构;三是系统中必须存在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四是系统通过功能、结构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有序和谐。按照这四个方面对黄河进行分析,认为其满足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推导出黄河
清水沟流路自1996年改走清8汊已有10年,清8口门附近的海域由于入海泥沙的沉积扩散,海域地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通过不同的AUTOCAD、SURFER等软件分析,得出泥沙扩散的范围以及在不同剖面上的冲淤情况。
分析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反馈影响,说明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河口长度是决定反馈影响的控制因素;为了减小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应在黄河中上游、下游、尾闾河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尽量缩短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