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次侧不合原因及临床输血策略

来源 :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yuantu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次侧不合的原因,以正确指导临床输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以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舍血出现次侧不合的32例病例,分析次侧不合的原因以及探讨临床输血策略.结果:32例出现次侧不合的患者中,白血病6例,自身免疫性溶贫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各种恶性肿瘤11例,颅脑外伤病人1例.32例患者DAT阳性者25例.结论: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能及时检出血型抗原抗体引起的特异性凝集反应.对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次侧凝集的患者,应结合临床病情、用药情况、DAT以及抗体筛选结果等,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目的:评估白细胞滤除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来源于血站的新鲜冰冻血浆30袋(50ml/袋),每袋解冻后分为两组,一组不做处理,为A组;另一组进行白细胞滤除,为B组.分别检测两组样本的凝血系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Ⅶ、Ⅷ、Ⅸ、Ⅹ、Ⅺ)、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
会议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液流变学性状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1年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HbA1c的测定结果将所有病例分成两组:HbA1c<6.5%为A组(52例),HbA1c≥6.5%为B组(48例),分别检测两组病例的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等指标明显升高(P<0.
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对贮存式自身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深入讨论其发展历程、实施、优缺点以及国内外的应用进展.得出PABD还要继续研究,而如何克服血液浪费将是其中最大的难题.
目的:探讨供血者血型确认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中的安全应用.方法:利用全自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分析仪对供血者血样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以及RhD血型鉴定,建立供血者血型数据库,为电子交叉配血提供安全保障.结果:对1816份供血者标本进行ABO/RhD血型确认中,发现2份结果与标识血型不符,1份为ABO血型差错,1份为RhD血型差错.及时溯源纠正,避免输血相客性试验结果错误,确保患者用血安全.结论:对供
本文结合临床病例,阐述了抗-JKa抗体导致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治疗对策,并指出对存在多次免疫史的患者应重视抗-JKa检查,做好抗体筛选,选用经典的抗人球蛋白方法进行交叉配血,以免一些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漏检,同时对出现输血反应者,应查明原因后再选择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目的:分析凉山地区2009-2012年度每年所检验的血液标本中除去因HBsAg、抗-HIV、抗-HCV、抗-TP淘汰的不合格血液外,合格血液每年是否具有稳定性.方法:统计出2009-2012年每年所采集的标本总数及不合格标本,计算出合格百分比.结果:2009-2012年合格的血液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在96.5%左右.结论:血站每年所采集的血液合格率每年具有稳定性。
目的:通过对血箱在不同冷源环境下的监控,寻找冷链运输中红细胞悬液与冷源的最佳配比,保证血液运输的安全.方法:将红细胞悬液放置于血箱,通过对不同冷源环境和不同时间变化条件下对血箱温度的监控,对比不同冷源条件下在不同时间段血箱内温度的变化,了解红细胞悬液的安全运输时间和最佳运输条件.结论:为了确保血液运输和使用的安全,冷链运输的时间不宜超出12小时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