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岭南古舞

来源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一带一路”下“园丁杯”全国舞蹈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son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建设"一带一路"理应坚持文化先行.广东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策源地和港口,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亦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早在秦朝,连接着江西省大庾和广东省南雄两地的"梅关古道"通关,开启了中国南北交流的历史篇章.时至唐代,宰相张九龄奉旨开通大庾岭路.从此,这里成为了古代中原与南粤、东南亚乃至西洋联结的交通要道,也成为我国古代南方的另一条"丝绸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以透过梅关古道这一南北交流之路径,比较岭南舞蹈与中原舞蹈之间的共通性与独特性,从而揭示中原文明对于岭南舞蹈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揭开“岭南古舞”的神秘面纱。岭南,地处沿海,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岭南古人独特的生活方法与审美习惯。这一地区的舞蹈,必然承载着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自梅关古道开通之后,中原文明逐渐进入岭南,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历史悠悠,岭南古舞就这样在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岁月长河中,既吸收又抛弃,既融合也发展,不断地生发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艺术血脉。通过对于岭南古舞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引领每一位正在岭南大地上接受舞蹈教育的学子,从身体意识出发,从审美教育出发,走进玄妙多彩的岭南文化,实现地域传统的自我认同。
其他文献
雕塑在艺术史发展的上下文中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特别是"观念艺术"以来,在"观念化"的运行语境中,雕塑自身的概念也在实验性的状况中不断扩大和更新,在传统的雕与塑的基
与其他艺术相比,雕塑创作活动几乎仅止于手工艺甚至趋同于体力劳动,它的创作方式缺乏区别于生活的作为艺术品的光环。而雕塑创作的结果也是处于真实空间的物件,而不是存在于镜像
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可以以数字的方式进行飞速的交流和融合.在经历了时间洗礼与时代的会通之后,舞蹈艺术也随之迎来了新纪元.不论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的来临,还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生命肉体与世界的创造性作用的结果。所以,要做到既能谈艺术又不堕人形而上的苍白,就必须把生命放进来。让肉体—有时间限度所以有生命意志的肉体,成为
极简主义开启的他律式的“剧场性”审美意义生成机制显然不同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律性机制,这两种不同的机制自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表意形态和不同的批评话语。这样一来,用现代主
约翰森在《20世纪艺术史》中记述,战后欧洲的雕塑,从贾科梅蒂的存在主义空虚与幻想、个人与空间的压迫的形象,到英法艺术家的传承、突破,到对金属、非具象的探索,直至意大利
从2005年招收在职艺术硕士到2010年增设全日制艺术硕士,目前我国设置了艺术硕士培育点(舞蹈领域)的院校一共有42所,其中师范类院校为15所,占35.7%.因此将地方艺术教育、艺术创
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中亚绿洲抵达欧洲、非洲的这条"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简单的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同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文化.古代的西域则是这个网络中至关
本文分析85新潮雕塑、行为、表演所包含的偶发因素;探讨了以偶发的视角来看待最近三十余年的创作,除了行为、表演、装置等,主要着眼于雕塑.
简述了杰夫·沃尔撰写的《史蒂芬·巴尔肯霍尔作品的简要脉络》,文中涉及的问题主要围绕具象在20世纪后期雕塑创作中的处境,行文语言表达干脆、练达。它的优点还在于简明扼要,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