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音频口声载波通信的研究

来源 :2016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载波通信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音频口声载波通信方案进行研究.设计了硬件连接方案和通信帧结构,在有线连接的情况下,可在两台电脑间通过音频口实现高精度的数据传输,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机交互界面.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笔记本电脑的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在不同载波、不同角度情况下进行无线声载波通信的性能.结果表明在这一通信过程中,由于声波的衰减和混响,译码的误比特率较高.
其他文献
关于声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本文的思路是,在音质要求钳制下,从语言、音乐、自然声等声源信号,在时域上,频域上,能量统计分布特征,定量认真分析各类功放中电源能量和输出能量转换关系,从中找出可能的节能降耗途径。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换过程中,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淹灭。这应是功放节能降耗工作的“底线”。
该后级音频功率放大器由分立元件组成,末级使用大功率同极性场效应管或同极性双极型管,使用有源伺服电路,整机为直流放大器,频响好、指标高、听感好.
音频动态范围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音频信号处理方式,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扬声器音质的提升.对于声音重放动态范围较小的参量阵扬声器,动态范围控制系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以DSP builder为主要开发工具,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平台实现音频动态范围控制的方法,并解决了在硬件平台上进行对数和指数运算等复杂运算的问题.为弥补传统音频动态范围控制算法在解决参量阵扬声器系统噪声问题上的局限性,引入静音
《花开中国·跨越丝路》晚会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直播,本台晚会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本文就此次晚会的直播录制技术调试情况进行了梳理,画面效果的好坏、色彩的饱和度够不够、画面是否通透、肤色还原是否准确,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摄像机的后焦调试、黑平衡处理、白平衡调试、黑电平与光圈控制等调试。
结合江阴广播电台直播室建筑声学设计与施工的实际,提出直播室的建设需求,同时指明建筑声学的重要性,明确直播室声学设计指标与要求,主要为背景噪声和混响时间控制,给出了对隔声、隔振、声吸收与声扩散等声学处理的具体设计思路与施工方法,并对演播室进行了声学测试。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通路环绕声的耳机动态双耳重放方法.利用体感摄像头作为头部运动跟踪器,获取头部的运动信息,并以个人计算机作为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动态、实时地模拟多通路环绕声的各个虚拟扬声器,从而在耳机重放中模拟出多通路环绕声的主观听觉效果.测量表明,动态重放的场景刷新率在28到30Hz左右,系统滞后时间为76.6ms,基本上满足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等应用的要求.以双耳5.1通路环绕声重放为例,心理声学实
为分析串消系统的鲁棒性,现存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对称的扬声器分布.本论文中,分析研究了一般化的扬声器分布的鲁棒特性.基于自由场模型,理论分析任意扬声器分布下的系统鲁棒性.此外,为进一步的对比,基于钢球模型和实测HRTF传输函数也进行了仿真分析.
人工耳蜗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声频系统,声音最终不是以扬声器发出的声波的形式传入耳朵,而是通过植入耳蜗内的电极以电流刺激听神经的形式进入听觉神经系统.本文综述了人工耳蜗研发过程中的声频处理的相关问题,涉及听觉机理、编码策略、言语感知、音乐感知、噪声和混响、空间听觉和双侧植入等方面.最后对人工耳蜗对听觉研究的推动进行讨论,对未来人工耳蜗声频处理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基于HRTF的双耳渲染实现5.1环绕声的耳机虚拟重放时,仅考虑了扬声器到双耳的直达声,在虚拟重放时会出现头中定位等问题.为了提高听觉体验的距离感以缓解头中定位问题,在标准听音室内测量双耳房间脉冲响应(BRIR),同时加入耳机和扬声器的均衡处理,基于此方法实现5.1环绕声的耳机虚拟重放.由主观测听实验证明基于本方法的5.1环绕声的虚拟重放有较好的距离感可以缓解头中定位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最小二乘法的声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最小化控制点上的总体时域重建误差来求解滤波器系数,所需滤波器阶数较低,无需截断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的重建性能优于传统的基于频域最小二乘法的声重建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