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ENSO动力-相似误差订正模式及其后报初检验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l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利用历史资料中的相似信息,减小模式误差对ENSO这类跨季节-年际尺度预测问题的影响提高动力模式的预测水平.作者利用一种基于统计相似的模式误差订正方法,以国家气候中心简化海气耦合模式为平台建立了相应的动力-相似误差订正(DAEC)模式,并着重探讨了系统相似程度(全相似或部分相似)、误差重估周期以及相似样本个数等因素对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原有模式的预报性能,其中"全相似"比"部分相似"更能反映海气耦合系统的相似程度,因而可对模式误差做出更准确的估计,使预报误差明显减小.海洋和大气的误差重估周期对结果也有较大影响,在不同相似程度下分别存在着某种最优配置使得预报效果达到最佳.另外,在对相似样本存在状况及影响的研究中则发现在当前资料长度内整体上只存在着有限个相似样本,在此范围内随着样本取样数目的增加DAEC模式的预报性能逐渐提高.
其他文献
分析了1960-2004年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与EL NINO/LA NINA年的关系,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与EL NINO/LA NINA事件有显著相关性,EL NINO与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呈正相关,LA NINA与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呈负相关;这可为预报阿勒泰地区的冬季降水提供一定的指示意义.
利用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22.6~-9.6 mm/10a之间,降水量递减以秋季降水量递减为主,降水量减少突变点在1980~1990年之间,年际变化主要存在6~7a短周期振荡,15a的
在简要介绍陆面过程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对NCAR最新陆面模式CLM3从模式发展、模块组成、功能特点进行了较详细介绍.并应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用CLM3对中国区域作近25a的进行off-1ine试验,对模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土壤湿度,其他输出变量如地温等从初始状态调整到稳态时间都很短,而土壤湿度调整时间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加,最长可达20a左右;模拟结果与站点资料对比,年际变
在浑善达克沙地内的裸沙地种草难度很大,采取保护性建植技术建成人工草地后,苜蓿和菜籽的残茬组成了很好防风固沙屏障,小气侯效应也十分明显;风速较大趋于减弱,地温变化缓和,地表空气湿度增加,温度下降,土壤墒情稳定发育,并为浅根性禾本科牧草的繁衍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利用内蒙古地区94个站1951~1995年年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模糊聚类分区,把全自治区分成4个区,即西部区、中部区、东南部区和北部区,对4个区的年季气温的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变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同年、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也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冬、春季增暖较明显,但夏季增暖不显著,因进入80年代以后,冬季寒冷日数明显减少.
本文利用1955~2004年日照市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资料,对日照市的年代际、年际、四季气温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日照市年平均气温年代变化是60~70年代气温偏低较多,80年代略偏低,9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较快.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的增幅及趋势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以春季气温增幅最大.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
对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在东海沿海及其附近14个气象站每天两次72小时内6小时间隔的风速预报和实况资料,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风速预报模型.对分别采用两层和一层隐层结构不同隐层节点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层隐层3个隐层节点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最佳预报风速的模型.经2005年1-10月的实际应用说明,中尺度数值预报经过人工神经网络订正后的风速预报精度有了明显提高,预报精度
本文以华北17站夏季降水为研究对象,选取其降水异常的年份,利用合成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其降水偏少、偏多年份的环流特征.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印度季风、南海季风、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及冷空气异常都密切相关.850hPa整个孟加拉湾都是偏东风距平,南海也为东北风距平,不仅华北地区,整个中国东部和南部都存在强烈的东北风距平,大大削弱了到达华北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利于华北地区少雨天气的形成.500hPa副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华南地区是我国暴雨洪涝发生的频数最高的地区,华南的区域性暴雨往往造成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因此,研究华南暴雨(特别是前汛期暴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华南地区26个台站1958-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提出了五种暴雨特征量对其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的暴雨降水几乎近50%(集中率)集中发生在前汛
针对淮安市2005年及历史上12月寒冷期偏早的异常气候特征,分析发现:10~12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J)、11~12欧亚纬向环流指数(I2)偏小均与12月寒冷期偏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J、I2偏小,表明极涡强、欧亚地区经向环流占尤,这将具备了较强的冷源和有利向南输送强冷空气的经向环流,从而易造成12月寒冷期偏早发生.本文从短期气候时效角度,综合运用4~7月J和4~8月I2演变特征;又从中期时效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