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自由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tk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不论贫富、民族、地域,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由作为终级的追逐目标。但无疑,过程是艰难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怎样追寻自由?本文先就胡适对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和西方自由主义的异同的比较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发掘了其思想的独到和精辟之处,并阐述了其思想的历史和地域的局限性。之后对共产主义革命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做了分析和理解,论述了他的物质生产劳动和阶级革命以及乖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自由的关系。并就罗素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怀疑进行了反驳。大师的思想就是我们指引前往自由之路上的明灯,我们将毫不畏惧,勇敢前行。
其他文献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充分认识《周易》的希望品格对进一步把握和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文本事实层面,《周易》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辞转吉的现象显著,“吉胜凶”的鲜明倾向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在内在哲学理路上,“吉凶者贞胜”展开为“吉凶者吉胜”和“吉凶者正胜”两个子命题,在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
非理性贯穿于人类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它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的内在统一,是人的精神的基本构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类智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诸多的内在特性。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与理性因素交织在—起,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海德格尔把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看成是虚无主义的历史,也即存在的遗忘史,尼采也把他之前的形而上学称为虚无主义,并将自己的哲学看成是这种虚无主义的完成和克服,但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所揭示的虚无主义及其克服不是在存在的意义上的,根本没有触及本真的虚无主义的本质,仍处于对存在的遗忘之中。本文简要分析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古典的虚无主义”的诠释以及海德格尔对本真的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阐述,以便从中对虚无主义的概念进行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产物,互相交织,学术界对于二者的看法也纷繁复杂。其中,“科学是一种宗教吗”这个问题,依据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答案。首先,我们试图依托于二者的表现形式,从历史的角度厘清科学一一宗教二者的内涵;进而,我们将阐述宗教与在当代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对于此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论证并给出了我们的答案,即从观念的意义上来说,科学就是一种宗教。
本文主要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相关文本出发,逐一梳理康德对从本体论、宇宙论和自然神学三种思辨理性方式入手证明上帝的存在的批驳,从而得出上帝存在证明的不可能性。在本文最后,作者指出康德虽然从思辨理性的角度驳斥了所有的对上帝存在证明的可能性,但却并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上帝不存在。因此对于上帝存在与否,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验证佛说真伪的“三法印”。“无我”便是这三法印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无我”论的分析来评述无我论在原始佛学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以及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就试图从哲学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着重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观,并对其作简要评述。
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随着全球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对社会转型作了界定。进而对于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定义、内涵、价值观、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对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几个研究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梳理,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目前诸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实中的生
网络时代凸显出与人的现实生存不同的虚拟生存,作为人类在当代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对人的发展有着双重的效应。虚拟生存改变着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遮蔽了现实生存实践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系统是事物自组织有序化的构形。系统科学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哲学意义,尤其明显的是,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自然观、思维方式和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