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实际业务研究表明,由于海陆热力非均匀性诱生的海陆风与雷暴之间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沿海地区天气预报漏报率的提高。总体而言,国内外对海陆风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海陆风对雷暴的可能影响及其物理机制,用中尺度WRF模式针对2009年6月4日至6月6日宁波地区典型海陆风影响下的雷暴个例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通过改变下垫面植被类型的敏感性试验来探讨不同海陆风影响下雷暴的发生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业务研究表明,由于海陆热力非均匀性诱生的海陆风与雷暴之间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沿海地区天气预报漏报率的提高。总体而言,国内外对海陆风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海陆风对雷暴的可能影响及其物理机制,用中尺度WRF模式针对2009年6月4日至6月6日宁波地区典型海陆风影响下的雷暴个例进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通过改变下垫面植被类型的敏感性试验来探讨不同海陆风影响下雷暴的发生发展状况。
其他文献
梅雨量显著偏多对海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造成了严重影响。综合分析海安1991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梅雨期气象成因发现,可形成致灾梅雨的梅雨形势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典型的早梅雨和长梅雨形势:在1991年5月梅雨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与梅雨季稳定的梅雨相似,但是,在中高纬地区,亚洲东北部为宽广的低槽区,无阻塞高压形成,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一带为不典型槽控制,整个形势类似于春季环流
杭州地区产生雾的天气形势类型较多,根据出现雾的地面天气形势分析,产生雾的天气形势大致可以分为地面弱高压(脊)、地面L高压型、地面高压泡型、地面鞍形场或均压区、地面东西向高压、地面入海高压后部、地面冷锋前型、地面倒槽型(静止锋或气旋生成东移)八种类型。
电视气象节目制作系统WeatherCentral在当地品牌气象栏目《杭州气象》使用后,凭借其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完美结合、基于数据库支持的绘图功能以及主持人的追踪互动效果等,使得气象信息传播的准确率和到达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一年来,《杭州气象》平均收视率从5.9上升到8.11,升高27%.
2012年4月2日夜里至3日凌晨2点,受强冷空气的侵袭,浙北地区出现了8-9级和沿海海面出现了10-11级偏北大风,气温剧烈下降,大部分地区降温在8-10℃之间,局地降温10-12℃.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主要有雷雨大风、局部强降雨等.此类灾害性天气值得分析、研究.
利用2010年、2011年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杭州市地闪分布和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分析表明:(1)从地闪分布看,杭州地闪次数两年都位居浙江省地市年地闪次数之首,且地闪日远高于人工观测资料统计的常年平均值,由此推测,受观测范围、观测员对雷声的敏感度和听觉能力的差异等影响,各区域人工观测地闪日可能普遍低于客观地闪日。地闪日区域分布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增加,最大分布在淳安西南部,参
灾害性天气是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其包括雷雨大风、暴雨、冰雹、龙卷、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中的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不同季节,且具有突发性,对人民、对国家在经济生活上均易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危害。许多年来,已有很多专家对各种强对流天气做出过讨论和研究。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过程,是常州市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州寒潮天气平均每年发生3~4次,其中以12、11月和1月居多,占全年寒潮的65.4%.寒潮天气出现时常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使交通运输受阻、事故增多,电力、通讯线路中断,给市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麻烦或不便.多年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对寒潮的主要源地、寒潮的统计特征、寒潮的天气过程分析及预报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雾发生时在风廓线上存在着特定的形式,本文从典型个例分析中总结了洋山港区冬春季常见的三类雾(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的中尺度特征,即与特定类型雾对应的不同的风廓线、湿度廓线和T-LogP图形态,列举了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如何运用多种资料如T639湿度廓线预报、实况T-LogP图、T639垂直运动速度预报、微波辐射计和云高观测等,对可能的变化形式进行详实的分析,其中特别研究了各类型雾对应的风廓线特征,及其
由于干旱涉及气象、农业、水文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因此可将干旱可分为四类:即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传统遥感干旱监测往往以地面土壤含水量或植被指数为监测标准,侧重于农业干旱监测,从而使干旱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本文尝试采用大气含水量、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建立一种简单且意义明确的气象条件干旱指数(Weather Condition Drought Index,WCD
本文利用宿迁气象资料服务平台统计了宿迁一市三县1961-2010年的高温历史个例,分析了宿迁市高温的年际、月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宿迁地区4个站点中,泗洪出现高温的频率最高,而沭阳最不易出现高温。对1961-2010年高温值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得出高温发生时4个站点最高气温在35℃≤T<36℃都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是达36℃<T≤37℃区间的高温比例较高,市区、泗阳和泗洪37℃≤T<38℃所占